石姓的来源和历史
石姓的来源和历史 导读:

  石姓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石碏之后裔。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所以,州吁到陈国后,立即被抓了起来,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春秋》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2、出自姬姓和子姓。郑国(姬姓)又大夫石癸,宋国(子姓)又公子段,字子石,他们的后代都称为石氏。

  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如,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当时西域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有人迁居中原,遂以"石"为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十六国时有张氏、冉氏改为石氏;据《北史》载,有娄氏改为石氏者。

...
热点动态
石氏源流介绍及家族简介
石姓,后晋国姓,源于姬姓,人口众多,是当今中国前100个大姓之一。宋版《百家姓》排第188位。在当代姓氏人口排名中,石姓排名第63位,人口420万(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占0.35%。姓氏源流源出一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康叔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谱》等记载,春秋时期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有大功于卫国,世为卫大夫。战国史学家左丘明在《春秋左氏传》中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5490次浏览 查看阅读>>
全世界每100个石姓人口就有7个源自徂徕石氏
东蒙与长山支系各自提供自己有100000人,可能数字过大。所以,应该说徂徕石氏人数不少于30万人。约占中国石氏人口的7%左右
9845次浏览 查看阅读>>
石姓得姓始祖——石碏
石碏公,春秋时卫国人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卫康叔——姬封建立卫国(今河南淇县境内)。传至卫庄公时,庄公有一个爱妾生了个儿子叫州吁,州吁喜欢练武、打仗,庄公任命他为将军。当时卫国有一个贤臣叫公孙碏(此处公孙并非姓氏中的公孙,因石碏源出于公(靖伯——卫康叔六世孙),公之子称为公子,公之孙则为公孙),字石,人们称他为石碏,是卫康叔姬封六世孙靖伯的孙子。他劝庄公说:“庶子(指州吁,因为他是庄公妾所生,所以叫他庶子)喜欢打仗,又拥有兵权,将来会出乱子的!”卫庄公不听。庄公死后,太子完即位称卫桓公,他即位
4376次浏览 查看阅读>>
石姓圣贤合集
石碏石姓部分始祖,春秋卫国大夫。名本一,生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辛未仕卫。卫上大夫,张大义,著忠纯,名闻诸侯。卫靖伯之孙,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娶叭喇氏,生子二,长环,幼珙。石碏之孙骀仲,以石为氏。《左传》中记载有“石碏大义灭亲”的典故。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今天水市甘谷县十里铺乡)人。生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殁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自幼胸怀远志,聪颖敏学,仰慕孔子。成年后,不远万里徒步东鲁,投身孔门,得圣人教育和熏陶,身通六艺,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石奢春秋时
2056次浏览 查看阅读>>
石姓古代姓氏名望
石碏石姓部分始祖,春秋卫国大夫。名本一,生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辛未仕卫。卫上大夫,张大义,著忠纯,名闻诸侯。卫靖伯之孙,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娶叭喇氏,生子二,长环,幼珙。石碏之孙骀仲,以石为氏。《左传》中记载有“石碏大义灭亲”的典故。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今天水市甘谷县十里铺乡)人。生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殁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自幼胸怀远志,聪颖敏学,仰慕孔子。成年后,不远万里徒步东鲁,投身孔门,得圣人教育和熏陶,身通六艺,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石奢春秋时
3809次浏览 查看阅读>>
文史图集精选
满清灭亡后,满族仿照汉姓改成单字姓氏,看看是怎么改的?
满清灭亡后,满族仿照汉姓改成单字姓氏,看看是怎么改的?
爱新觉罗:清朝灭亡后,爱新觉罗大多改姓“金”,因为爱新在满文中有“黄金”之意,“金”听起来也有比较高贵的感觉。除了“金”之外,另外也有人改姓“罗”、“肇”、“范”、“关”、“鄂”、“赵”等。瓜尔佳氏:这个姓氏人口数众多,因此后来改的姓非常之多,像是“关”、“石”、“鲍”、“汪”、“李”、“高”、“顾”、“白”、“胡”、“果”、“常”、“喜”、“侯”等。赫舍里氏:这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清朝时是除爱新觉罗家之外,权势最大的满州部族之一!清朝灭亡后主要改姓为“赫”、“何”,后来还演化出“高”、“康”、“张”、“芦”、“贺”、“索”、“英”、“郝”、“黑”等。富察氏:赫赫有名的富察氏也是个权势很大的家族,出了许多皇后、嫔妃。清亡后改姓“富”、“付”、“傅”等与“富”同音的姓氏。那拉氏:那拉氏也是个大姓!底下还有“叶赫那拉”、“哈达娜拉”、“乌拉娜拉”、“辉发那拉”四大支系。其中乾隆的继皇后以...
什么是“认同宗”?古代为什么要“认同宗”?
什么是“认同宗”?古代为什么要“认同宗”?
“认同宗”,是旧时汉族社会的一种风俗。即认同姓人为同宗族。此俗自古已然,大致有三种情况。出于对有德者的仰慕,并借以光大自己如李唐统治者自称出老子后,尊老子为“玄元皇帝”,并以《史记.老子传》升于列传之首;五代后唐郭崇韬以汾阳王郭子仪为远祖,西征过河中,祭汾阳王墓。掩盖自己非士族的或较低的出身如晋石勒引石朴为同宗,以其为司徒;梁侯景以侯填为同姓,待之甚厚;五代梁罗绍威以名士罗隐为叔,赠遗甚丰;宋蔡京欲附蔡襄,自谓是襄族弟。攀附权势显赫者,以取富贵如晋孙弼及堂弟髦、辅、琰四人与孙秀合族;唐李揆见大宦官李辅国,执子孙礼,称为王父;宋史正志与史浩异族,拜浩而父事之。又有本非同姓而强为联宗者,如北周文帝赠唐瑾姓于文氏,于谨称其学行兼修,愿与之同姓,结为兄弟,等等。后世此种“认同宗”、“连宗”(也写作“联宗”)的现象,多出于势力弱者向势力强者的靠拢,势力强者为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势,也往往与主动趋奉的寒...
大禹治水最后成功给我们后世带来什么启示?
大禹治水最后成功给我们后世带来什么启示?
大禹是上古传说时期夏后氏的部落首领,姓姒,名字为文命,是黄帝和颛顼的子孙后代。据传闻来讲,大禹花了十三年的时间费尽心思、不畏劳苦、更不敢有丝毫的拖延,甚至放弃了休息时间,治理了黄河的滔天洪水,立下了大功。图片来源于网络大禹受到舜的禅让继承了舜的帝位,在各地诸侯和大臣们的拥戴下,大禹正是接任了帝位,将阳城划为都城,建国号为夏,是夏朝的第一个天子,被后人称为帝禹,与当时上古时代的尧和舜这两位贤帝齐名。在治理洪水时经过涂山与涂山氏女娇一见钟情,但为了治水,他在三十而立的年纪选择放弃了爱情。后因为涂山氏女娇思郎成疾,抛开了世俗的规矩追随到了大禹的家乡,与大禹成婚。后来涂山氏女娇在一次意外的送饭中,发现自己的丈夫大禹竟然是一头面目狰狞、巨丑无比的大黑熊,遂逃离,因力竭在嵩山下化成了一块大石。大禹心急如焚,之后赶来的大禹部下听到石中有声音,告知大禹,才发现涂山氏女娇已怀孕,大禹对石头大喊“还我儿子”,...
解析玉雕双面人头像背后24个少女人头之谜
解析玉雕双面人头像背后24个少女人头之谜
石峁古城遗址坐落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的一片低山丘陵上,占地面积达43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6个故宫的大小,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中国所建规模最大的城址,也是当时中国北方文化圈的中心聚落。网络配图1976年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戴应新第一次走进石峁,未及对遗址本身仔细调查,就在高家堡镇的废品收购站里见到了成筐的玉器。这些玉器绝大部分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玉雕双面人头像”是其中知名度较高的一件。这块高45厘米的玉雕,两面都刻着一只橄榄形的大眼睛,一侧的鹰钩鼻、微开着的嘴、脑后突出的一只耳和头顶的椭圆发髻,记录了当时人的长相和发饰。在外城东门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倒塌的墙体和堆积中还发现了玉铲和玉璜,其中一块玉铲是平嵌在石块与石块的错缝之间。而当地百姓中一直都有传言“墙里有玉”,甚至自行过来找玉,更是印证了石砌墙体内曾埋有大量玉器的现象。邵晶解释说,这些玉块可能是当时修建城墙时奠基...
西游记混世四猴简介他们在西游记中的概述及能力是什么样的
西游记混世四猴简介他们在西游记中的概述及能力是什么样的
混世四猴源于古典名著小说《西游记》中,分别为灵明石猴、赤尻马猴、通臂猿猴和六耳猕猴,混世四猴各有各的本领与神通。西游记中概述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中,不达两间之名。角色能力灵明石猴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传说是孙悟空,亦是美猴王。孙悟空是中国著名的神话角色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游记》。相传他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而成为众猴之王,号称为“美猴王”。后来在西牛贺洲拜须菩提祖师为师学艺,得名孙悟空,学会地煞七十二变、筋斗云等高超的法术。神通初成的孙悟空先后大闹地府与天宫,后被天界招安,封为弼马温。因感觉职位低而返回花果山自封为齐天大圣并迫使天庭承认该封...
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之一简介:一起谈谈炎帝
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之一简介:一起谈谈炎帝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又称赤帝、烈山氏,距今约四千多年前生于姜水之岸(今陕西宝鸡一带)。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这才有了今天的炎黄子孙。姓:伊耆,后改姓姜氏:烈山氏名:石年生平简介炎帝与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今陕西武功县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宝鸡市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因此,他们是起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炎帝始生地在姜水,轩辕氏族始祖黄帝始生地在姬水,早在2700多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