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巴蜀文化—稗官逸闻—鹃城风筝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67
转发:0
评论:0
巴蜀文化—稗官逸闻—鹃城风筝,    四川郫县北外里许,葱笼竹木掩映中,有一横亘起伏的高埂,下绕一曲流水,相传

    四川郫县北外里许,葱笼竹木掩映中,有一横亘起伏的高埂,下绕一曲流水,相传这是古蜀都邑杜鹃城垣及护城河的遗址。因古蜀望帝杜宇去国时,正值杜鹃啼鸣,蜀人思之,以为杜宇化鹃回,便把郫县又叫做了“鹃城”。聚居在这儿的农民,闲季多以做风筝为副业,经过漫长岁月,走着自己的艺术道路,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遂有了“鹃城风筝”之称。
   
    “鹃城风筝”的放飞季节,旧时从每年腊月十六开始,该是辞旧岁迎新年了。自然孩子们也放了冬学假,迎来了欢乐时节——吹竹筒号,扯响簧,敲腊鼓和放风筝。这时郫县城乡田野,冬麦吐翠,春苕待发,都不怕践踏,可任随在地里奔跑。特别是在这时刮起了东风,风势极顺、直持续到来年春节过完,孩子们进了学堂,放风筝的活动才逐渐减退。当然,“儿童散学归来早,犹趁东风放纸鸢”不是没有,还要放到清明节后,风势乱了,才兴尽收场!
   
    春节游兴活动颇多,但以放风筝最招孩子们喜爱。四川清音《小放风筝》对此有所描绘:“三月里来是清明,姊妹们双双去踏青,随带着纸糊的丁丁猫儿(蜻蜓)、黑老鹰、美人头上加七星,万花楼前放风筝”,继之,“姐儿来在万花亭,看见几个儿童们……。拐扒子(挽绳线)用细麻绳,手上提了个‘玉美人’,骑竹马放风筝”;不也可以从中联想到鹃城风筝放飞的幅幅优美风情画么!
   
    清乾隆时期(约公元1770年前后),杜鹃城北郊住着一户周姓农民,风筝做得独好,世代相承。周风筝扎架非常认真,所选慈竹,一般是五年的,颠子绵弹作头须,中段坚韧作身架,下段结实作劲骨,通体轻重恰当,软硬适宜,肥瘦匀称,虽属凭手单个操作,但成百上千的扎件,也都毫不走样。接着的工序是粘糊,他家全用皮纸,剪裁合体,粘接牢固,不漏气,不皱折。干燥后即行构图描绘,这道工艺确是他家拿手,兄弟姊妹子侄,无一不是全能:构图、成竹在胸,布局组合,疏密有致,分寸不乱,统一中见变化,粗犷中有细腻,远可玩味,近可观赏,图案谨严,俊俏多姿。描绘,手风娴熟,斜直刚柔,都很流畅,且浑然一气笔到墨到,神韵横生,使所构之图益臻完美。施彩,富有奇情,染料在他们手上,准确熟练,斑斓琳琅,笔无虚发,井然有序。除此,周风筝的最后绝技,是在风筝中心垂直线的特定部位,装上使之通体平衡的“斗线”(以备放飞接头牵引线),线虽尺许,却关系成败,可算极为关键的一招。周风筝在扎、糊、画、染各个环节,经数百年实践变革,凝成了土色土香,绚丽华美,内涵深邃丰富的艺术特征。
    
    作为民间实用美术的风筝,还必须具备放飞功能这一极其重要的条件,一般说来,飞高者为上品,低者为中档,连连跌落和风筝挂上树枝为劣等。故民谚有“风筝硬得行,放进半天云”、“风筝不起,跑烂鞋底”流传,一褒一贬,是风筝接受放飞考验的结语。周风筝的“蝴蝶”、“金鱼”,迎风展翅,直冲九宵,不晃不摇不栽筋斗,真个平步青云,得意千里!至于“鲢巴郎”,则摇头摆尾,轻盈曳荡,在碧空翱翔,如漫游大海,这又非安详稳重的“蝴蝶”、“金鱼”可比的。诚然,放飞不只是风筝好就飞得好,还离不了风力佳、线绳韧的配合。周风筝的风筝轻巧,1公尺大的,系上左右拧过的“左右线”,乘2级东风便可腾空而起。
   
    除常见的上述各类型和“蜻蜓”、“蛾蛾”、“寿桃”、“老鹰”、“燕子”、“八卦”之外,还有长达32米、多达100余节的“蜈蚣”和3—4米高的“大眉蛾”(能在夜间和一长串“气死风”灯笼组成系列放风)。这类大风筝,是周家兴极产物,因是他家的自娱非卖品,所以便成了他家的夺彩杰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巴蜀文化—稗官逸闻—白帝城的由来
位于重庆城东北446公里处奉节县城东长江岸边瞿塘峡口北侧的白帝山上。扼川东咽喉,当三峡门户,为长江三峡的起点,号称"水陆津要,全蜀东门",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末年,公孙述据此,见今明良殿前白龙井时有白雾升腾,视为"白龙献瑞",公元25年自称白帝,在此筑城名为白帝城。三国时刘备为关羽报仇进攻东吴,败退后在此病逝,临终前将儿子阿斗托付给诸葛亮照顾。现存的白帝城系明嘉靖年间(1558)改建的明良殿和武侯观星亭。
· 巴蜀文化—稗官逸闻—成都物语清代成都
清代成都在时段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澎湃汹涌的时期,一座新的城市在废墟中茁壮成长,来自异乡的移民在天府之国扎根、创业、狂欢、舞蹈。后期则是清王朝土崩瓦解的特殊时期,一座拥有三千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开始迎来新的曙光。移民大开发清代初年,四川青神人余榀从避难地杭州西湖之畔回到成都,写下一首凄苦哀怨的《蜀都行》,记录了成都在遭受明末清初战乱后的残破凋零景象。他说,自从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成都以后,天空长时间保持阴霾的状态,十天中有九天都在落着蒙蒙细雨。过去熟悉的风景名胜,自我避乱杭州以来,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被成都人引以自豪的杜甫草堂已是一派萧瑟,青羊宫也只看得见坍塌的围墙和孤零零的石犀。成都城的百万居民在这次劫难中死的死,逃的逃,我含着眼泪在荒凉的城市中寻求过去的故旧,然而那些熟悉而亲切的身影已经如寒风下的树叶零落无踪。曾经巍峨壮观的皇城在残阳和衰草中沉默着,万里桥...
· 巴蜀文化—稗官逸闻—成都老桥记趣
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民初成都城内外有名可考的桥有一百九十二座。大大小小,平桥拱桥、铁、石、竹、木,应有尽有。我默了一下,有幸得很,这些桥中绝大多数都有我的脚板印----换言之,它们都增长过我的见识阅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石拱桥。横跨河面宛如长虹卧波,蚊龙吸水,古意盎然,为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增色不少。大型石拱桥以九眼桥最为壮观,四门大桥也气度不凡,青羊宫一带那组带“仙”字的----望仙、迎仙、会仙、送仙等桥,也古色古香。此外,从西到东穿城而过的金河面上,还有一系列小巧玲拢的石拱桥,如卧龙桥、余庆桥、向阳桥等等,它们好像穿在金河这条“玉带”上的一串佩环,构成了一条别有情趣的风景线。这里旧时可通木船,河水还养活过十数家染房,留下来一条因之而命名的街道。据说当年这一线还很有点水乡绍兴的韵味呢!石拱桥是风景写生的“最佳模特儿”。用不着太多的技巧,只须画上一条弧线,一排桥洞,引出两道河岸,点上些草树,...
· 巴蜀文化—稗官逸闻—成都与廊桥
美国作家罗伯特-沃勒撰写的爱情小说《麦迪逊郡的桥》,畅销全球,创下奇迹。中译本为它赋予了一个相当柔情的书名----《廊桥遗梦》,颇为传神,引起了中国读者的浓厚兴趣。据说,现在在美国到麦迪逊郡去寻找书中依托的那座桥的游人络绎不绝,廊桥因此大出风头。那么,廊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中国作家白桦刚从麦迪逊郡那座廊桥寻梦归来,撰文介绍说用那座廊桥其实是一座极普通的公路桥,桥上的建筑,像一间长长的车厢,古色古香,原本是日尔曼人的传统建筑。这座桥引起白桦的联想,他认为:“全世界最美丽的廊桥不在别的国家,在中国的西南部。如在湘西、贵州、四川等地,就有很多廊桥。也叫风雨桥、歇脚桥……”白桦以作家的锐敏眼光,看出美国的廊桥就是中国西南随处可见的有顶桥----风雨桥和歇脚桥,并断言“全世界最美丽的廊桥就在中国的西南部”,这是十分难得的。不过,在我看来,全世界最古老最美丽的廊桥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我们四川,就在成都...
· 巴蜀文化—稗官逸闻—成都花会的来历
成都花会始于唐、宋,相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成都西南角有个庙宇叫玄中观,唐僖宗入蜀,改为青羊宫,大兴土木,备极壮丽,成为巨大的道教宫观,为游人喜欢涉足的去处。五代至宋,青羊宫成了游览胜地,加之道教徒虚构老子至成都李氏投胎之说,又说二月十五日是他的生日,青羊宫便于这天设斋醮,于是花市与庙会结合起来。久而久之,人们就只说花会不提庙会了,青羊宫便成为花会的会址。传说道教始祖李老君的生日是农历的二月十五日,故唐代以来,民间在此举办一年一度的庙会。成都花会在每年花朝前后举行。所谓“花朝”就是百花生日,具体说是农历二月十五日。成都的二月,已是百花开放,姹紫嫣红。所以成都花市以二月十五日为正期。因此,每年二月又在这里举办花会。成都人种花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以前。唐人肖遘写的《成都》诗中有“月晓已闻花市合”的句子,说明当时已兴起了花市。诗人杜甫的很多诗篇都提到成都人种花的盛况,如“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