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人的“清明套餐”:祭祀祖先、踏青、放风筝?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13
转发:0
评论:0
古人的“清明套餐”:祭祀祖先、踏青、放风筝?,古人过清明,除了缅怀先人、祭祀祖先,配备的“套餐”还包罗各种项目。首先是

  古人过清明,除了缅怀先人、祭祀祖先,配备的“套餐”还包罗各种项目。

  首先是娱乐。清明时节,春暖花开,自然少不了踏青,领略大自然的美景;还有荡秋千、踢球和斗鸡等一系列娱乐。而且,因应各地习俗,还有形式不同的各种庆祝活动。

  “清明套餐”中还有一项是放风筝。古人清明放风筝,并非纯粹出于娱乐,还有祛除晦气之意。而在这方面,《红楼梦》中就有过几处描写。

  林黛玉放风筝时,有人劝她,身子病了,就该多放风筝,把病根子放掉。还有一处,是紫鹃要去捡风筝,探春不让,说那是别人的风筝,上头都是别人不要的晦气,自己去捡来了,岂不是自讨苦吃?

  可见,风筝在古代,更多的是消灾解难的含义。

  在古人看来,清明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最适合放风筝。到了这一天,人们就把自己的疾病和苦难,都写在风筝上。放风筝时,故意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而去,寓意疾病和苦痛,都会随着风筝,一起远去而不复返。小小风筝寄托着古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明踏青的历史
清明节也叫踏青节,关于清明节踏青之说,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那里。《论语》记载,孔子有一次与他的弟子在一起讨论人生志向,孔子的弟子曾晰说:“暮春时节,穿着刚做好的春服,与五六个朋友,六七个小孩,到沂水去沐浴,并随风起舞,洗完后哼着民间小调,踏上归途。”孔子听后说:“我赞同你的理想。”孔夫子与曾晰的对话表明,远在春秋时期,人们便有了暮春时节野浴踏青的活动。而宋史中也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红男绿女,车水马龙地涌向四郊。可见,在清时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唐宋朝代,是诗词鼎盛的朝代,故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杜甫用“三月三日天地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记载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宋代诗人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就形象地描绘了西湖春天的美妙景色,以及人们倾城游春的场景。而北宋张先的词“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描绘妇女...
· 清明踏青的历史
清明节也叫踏青节,关于清明节踏青之说,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那里。《论语》记载,孔子有一次与他的弟子在一起讨论人生志向,孔子的弟子曾晰说:“暮春时节,穿着刚做好的春服,与五六个朋友,六七个小孩,到沂水去沐浴,并随风起舞,洗完后哼着民间小调,踏上归途。”孔子听后说:“我赞同你的理想。”孔夫子与曾晰的对话表明,远在春秋时期,人们便有了暮春时节野浴踏青的活动。而宋史中也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红男绿女,车水马龙地涌向四郊。可见,在清时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唐宋朝代,是诗词鼎盛的朝代,故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杜甫用“三月三日天地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记载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宋代诗人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就形象地描绘了西湖春天的美妙景色,以及人们倾城游春的场景。而北宋张先的词“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描绘妇女...
· 2010年清明祭祀
清明时节祭祖忙流浪人儿在他乡今日网祭表心愿遥望北方泪眼汪
· 唐朝帝国——祖先祭祀的变化
?唐代中国的亲属关系也被埋葬死者和祖先祭祀方式的变化所影响。唐代以前,没有在居住在一起的家庭之外集体祭祀祖先的证据。孩子们在父母或祖父母坟前进献供品,但是更远祖先的共同后代并没有为这类的祖先敬奉而聚集,事实上这可以把他们凝结成一个有意义的社会团体。然而,在7世纪末期或8世纪早期的10年中,父系亲属开始在清明节(也称为寒食节)会面,在冬至日后第105天清扫四至五代祖先的坟墓,并为他们进献供品。有关清明节墓前献祭的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7世纪60年代。从732年的一项法令可以看出,这一做法已经广为传播,虽然经典中并没有论及在寒食节扫墓,但这已经变成一种习俗,并且受到鼓励:“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埽礼。”柳宗元(773—819)在流放途中,哀叹他周围皂隶庸丐,皆得父母丘墓,唯独他不能去祖先坟上拜祭。这个时期的礼仪书甚至包括节日拜祭祖先场合的书信模式。寒食节时聚族祭祀远祖增加了同...
· 中华民族万姓祖先清明祭祀大典在泉州举行
东南网4月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何金通讯员黄纲)1日,泉州市侨乡体育馆内古筝声声,钟鼓齐鸣。“中华民族万姓祖先清明祭祀大典”正按照古制举行,气氛庄严肃穆。2000多名泉州儿女共同祭祖,在泉州市尚属首次。记者在祭奠活动现场看到,台上背景是闽南红砖厝墙壁,上有万家姓氏牌位,下有祭坛摆满五谷供品,供奉三皇五帝及万姓祖先。会场四周挂满了条幅:“百善孝为先”、“万姓同族”、“同根同源”……传递着浓浓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氛。据介绍,对姓氏的统计古已有之,宋朝有《百家姓》,明朝有《千家姓》。此后,由中国科学院袁仪达教授主持的研究课题调查数十年,调查抽样人群数量近3亿。迄今为止,共发掘整理出23810个中华姓氏,《中国姓氏统计》就成了“万家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