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王安石变法简介之赋税改革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26
转发:0
评论:0
揭秘:王安石变法简介之赋税改革,方田均税: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由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王安石

  方田均税: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由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

  王安石

  分“方田”与均输法:此法已久,早在西汉桑弘羊时试行,唐代以后各郡置均输官,达到“敛不及民而用度足”。熙宁二年七月,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费,又要避免商人屯积,在淮、浙、江、湖六路设置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便变易蓄买,以待上令”的原则,负责督运各地“上供”物质。意在省劳费、去重敛,减少人民的负担。“均税”两个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方田均税法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却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青苗法:熙宁二年九月,颁布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但具体实施现强制借贷现象,是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内容。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由司农寺拟定,开封府界试行,同年十月颁布全国实施。免役法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

    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使得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齐国管仲变法之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就是把田地按土质好坏,产量多少分为若干等级,按等级高低,征取数量不等的实物税,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这些实际上都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作内政而寓军令”,就是把居民的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统一起来;士农工商分居,职业世代相传,保证了社会生产,也避免人们因谋职业而使社会动荡不安。管仲的变法,虽然使齐国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外交策略也相当成功,恩威并用,各国诸侯都尊重齐国,使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但整体而言,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有触及到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旧的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作用,改革具有不彻底性。原因是管仲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管仲——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
· 王安石——教育之改革
?推动改革不断深入,必须要为改革储备各种人才。变法之初,由于司马光等‘老成’之人极力反对,无奈之下,王安石只好启用了一批下层官僚。这批颇有吏才的变法官员,在道德上、人格品质上,难免会良莠不齐。熙宁三年间发生的一件事,深深地刺痛了王安石:这一年,进士及第者三百余人。只是在究竟定哪个人为状元一事上,考官意见不统一。主考官吕惠卿见叶祖洽文中有‘祖宗以来至于今,纪纲法度因循苟简而不举者,诚为不少。祖宗多因循苟简之政,陛下即位,革而新之……’对新法大唱赞歌之句,立即引为知己毫不犹豫地将叶祖洽擢为状元,上官均第二、陆佃第三。哪知道复审的考官刘贡父却不这样认为,而是将上官均列为第一。附合吕惠卿意见的官员呈报之时又改回为叶祖洽第一,哪知道另二位御试官杜大临、苏轼阅后甚是不悦,‘编排上官均第一、祖洽第二、陆佃第五’。另一个考官宋敏求干脆认为‘河北、陕西、河东士子,性朴而辞藻不工,故登第者少’他希望多擢用北方...
· 揭秘:北宋历史简介之王安石变法
北宋初年,开国皇帝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大搞土地兼并,致使后来到宋神宗年间,广大农民赋税太重,苦不堪言,纷纷起义,阶级矛盾逐渐扩大,而且统治阶级内部机构臃肿,而且也已经分化,互相争权夺利,加上兵事不断,连年向辽国朝贡宋朝国力衰微,宋神宗心有抱负,要富国强兵,于是1069年起用王安石组织变法。于是王安石开始变法,根据当时的情况,逐步推出一系列方案和条令,主要在财政、军事、人事、基础建设五个方面进行变革: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改变税赋征收方式、促进商业发展,兴修水利,加强对军队的管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改革科举,人才的选拔制度,任人以贤……王安石的变法是统治阶级至上而下的变革,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变法内容广阔包括各方各面,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节省各项开支,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某些方面如募役法都是具有当时世界级的领先水平。但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
· 易中天谈王安石变法:改革帮了腐败的忙(图)
公元1067年,是一个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年份。这一年农历正月,36岁的宋英宗病逝,20岁的皇太子赵顼当了皇帝,是为宋神宗。这时,北宋王朝已过去108年,算是步入中年,而新皇帝血气方刚,总是想做些事情的。他想到了王安石。王安石也是一个志向非凡的人。他曾给仁宗皇帝上过万言书,可交上去以后就没有了下文。王安石明白,改革时机未到。于是,他一次次谢绝了朝廷的任命,继续在地方官任上韬光养晦,并种他的“试验田”。在王安石看来,做什么官并不要紧,要紧的是能不能做事。如果在朝廷做大官而不能做事,那就宁肯在地方上做一个能做事的小官。王安石“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实实在在地为民办事。更重要的是,他还“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这其实就是他后来变法的预演了。这样一来,当王安石官至宰相,改革变法时机成熟时,王安石就有了足够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准备。就说免役法,它是针对差役法的改革。差役,...
· 王安石简介: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的生平简介
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出身地方官家庭。王安石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1058年(嘉祐三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次年春,他到了京城开封,上万言书。他指出,法度必须改革,以求其能“合于当世之变”。他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因此他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官吏应从基层(“乡党”)选拔。年调任鄞县(今浙江宁波),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