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宁远奉氏 四修《奉氏宗谱》序详录

2016-10-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175
转发:0
评论:0
宁远奉氏四修《奉氏宗谱》序详录,大界奉氏四修《奉氏宗谱》序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自古依然。大宋欧
大界奉氏 四修《奉氏宗谱》序
宁远奉氏 四修《奉氏宗谱》序详录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自古依然。大宋欧(欧阳修)苏(苏试)创谱以来,大凡望族,寻宗究祖,编纂家谱,相继相承,探本溯源而成源远流长。吾族始祖永荣公于南宋淳熙年间(南宋第五个皇帝宋孝宗:1174-1189年,我出生前800年),由江西泰和县侨寓零陵司马塘,之后,为避金元之乱,与兄洞然、弟永济,冒战火而南奔于宁邑。洞然公迁云潭落户;永荣公跻身安塘(今桐山奉家山附近)立业;永济公年幼,兵荒马乱之际,不知去向,待世时安定而寻访,才知落户桂阳之石马塘。永荣公之后裔十世祖祯保公问世成人,勤耕农桑,狩猎为乐。一日足登三界峰巅,云蒸雾绕,茂竹修林,举目四望,见此处,东尽闽浙,南极粤海,西达桂黔,北亘湘鄂,旷远无垠,五岭为之后局,衡岳为之前障,认定可以立家。于是搭棚造屋,告别了生活二百余年的安塘,于明朝中期(1436-1573年,明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定居大界,名曰:“豆塘”。祯保公生有二子:文金、文玉,从而形成村西、村东二大支系。各户椒衍瓜绵,历五百多年之繁衍,由一家独户发展到500来户2600人丁。至此,家声丕振,人才蔚起,繁浩后代之中,虽无高官显爵,但硕德名贤,代不乏人,此乃祖宗之荫德也。然族繁易混,世远易疏,清道光二十三年首修大界《奉氏宗谱》五卷,因年湮世远,史料难觅,为避岐义,始立永荣公为大界奉氏一族之始祖,立下辈行,代代遵循。清光绪五年继而续修。民国二年联袂云潭奉氏,再次续修,计八卷。后来终因诸多原因,未曾续谱,时隔九十有四年矣。若再不以谱联之,一脉之人,终会视为途人也。今逢太平盛世,国泰民安,衣食无忧,继重修《奉氏宗祠》竣工之后,汉林老人受族人之托,不顾八旬高龄,审时度势,积极倡导,带头捐资,发起续修《奉氏宗谱》。编纂委员会念及祖宗传统,力聚族耆,兴工举事,于二OO八年五开笔。此举得到族人积极响应及村二委支持,立即捐筹修谱之资,编撰人员志锐心壹,不计劳酬,不辞辛苦,不畏寒暑,历时一年又三月,终告竣事。其谱既保留了原貌,也作了不少更新,做到开卷则一目了然。愿吾族子孙惜此来之不易之成果,发扬先辈艰苦创业之美德,团结和谐,接力传递,同谋发展,共图蕃炽。此吾族人之幸矣!受编委会之嘱,以是为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宁远奉氏
始祖洞然公,字永盛(1181年-1245年),南宋(1127年-1279年)淳熙末年(宋孝宗年号淳熙1174年—1189年),从江西泰和县鹅井塘避难迁湖南永州府的南部山区宁远县东屏乡云潭村。从此人丁兴旺。洞然公的后裔分布在云塘、山塘、佳塘等地。洞然公生子二长开元公(1208年-1271年)、次开锁公(1210年-1268年),开元公生子添祥(1228年-1293年),添祥生子廷亮、廷瑞,廷亮公生子嗣玄公,嗣玄公生子景山公,景山公生子孟师公,孟师公生三子:思聪公、思恭公、思和公;廷瑞公为元代进士;开锁公生七子:长子添福公,添福公生子廷真公,廷真公生子嗣振公,嗣振公生子景昌公,景昌公生子孟帅公,孟帅公生子思隆公、思邻公,思陛公。洞然后裔四世祖廷亮公(1257年-1335年)后裔居云潭村、老屋地、奉家山、万溪等;廷真公后裔一脉景昌公迁隐林山塘(即新田县金盆圩乡奉家村[原属宁远县白土乡,1953年...
· 黎阳都氏四修宗谱序
黎阳都氏四修宗谱序十八世孙都辛桂古无所谓宗谱者,汉唐以前,族姓多纪於官府。自有宋庐陵眉山诸大儒出创为图式,后之人争相摹仿,搜辑成编。数百年来,几乎家各有谱矣。且谱既经创修,必宜续修。然修之於承平之世,则继述为易,修之於乱离之后,则稽考较难。此尤族之人士所当亟亟以图之也。我族自朝儒公迁桐嗣裔蕃衍。原有旧谱,毁于明季,幸鲁斋公拾残编於灰烬之馀,手书墨稿,以示来兹。前代诸公因得所籍手,盖自乾隆己未下至道光乙巳计有三修。上溯渊源,下详宗派,其间以宦迹显、以经学著、以孝友节义彰者,莫不图纪分明,传序胪列秩然,N然而为家乘善本矣。自经兵燹,族中之丁男子妇转徙流离,有逃之他乡而故园荒落,有卒于兵乱而骸骨无归,其幸而生存复还故里,则亦丁口伤耗不复如曩日衡宇相望之盛。先君子惧子姓疏阔,而非谱无以联属之也。曾与诸前辈先后两集祠会议增修,然卒以意见不合,未遂厥志。一日谓辛桂曰:谱不修,予之憾终莫释也。今既老,无...
· 湛氏续修宗谱序
续修宗谱自叙湛琳昔尧舜之治天下也,一以亲睦,一以孝悌。夫亲睦孝悌之道,岂必宝指乎谱哉?而谱则隐寓亲睦孝悌之义焉。彼未明斯义者,请设一有谱无谱之想。曷言其有谱而可明此义也,盖谱敬宗收族,定尊卑,序昭穆,别远近,俾后世子孙春秋举祀,一瞻拜间而知其义者、同宗义者,一本尊卑长幼,秩然不淆,其足以伸其孝敬者,不显有通于亲睦之义乎?曷言其无谱而更可明此义也?无谱则不知支系所从出,迁居所由来,甚至年湮代远,移徙无常,尊卑失序,庆吊不通,一本也而视之不亲也、不睦也,而孝悌更何有焉?然则谱之为事也,顾不重哉!琳今者从事于谱牒,非敢谓享于亲睦孝悌之义焉,窃于斯谱而深惧其无也,况先人先我而惧者,故于同治年间刊修谱牒,实先人之难为而为之者也。自我祖楷公于明朝由增城迁濡须之东地名千家脑,虽无崇山峻岭而地形平坦,人事循良,可以长子孙,绵世系不已,巍然而成一巨族乎。无如滨临大江,嘉庆年间潮势冲突,房屋倾颓,四顾茫然,桑...
· 湛氏刊修宗谱序
湛氏刊修宗谱序朱照林昔人云:“三世不修谱,谓之不孝。”良由谱也者,所以辨亲疏,别长幼,明尊卑,序昭穆,本根于此,固伦理于此敦也。吾乡湛氏,祖居陶家圩千家脑,于林世为姻娅。今年春,有中表之子必信,偕其侄应寿、曾孙继文,携墨谱并原叙以来。林盥手展阅再三,知为派衍增城,久推望族,名臣之世胄,理学之贤裔,绵绵延延,箕裘勿替,以故晓畅大义,以刊修谱牒为急。遂属林校正年表,且作序焉。然林愧非著述才用,谢不敏无已,即勉从其意,请举所欲序之本意,缕述而代纪之可也。渠等楸然曰:嘻!抱恨累世,夫何言哉!自我祖楷公于前明迁濡须之东,结庐而处,前带大江,风c云水,蒹葭绕门,无尘俗缘,有烟霞契;其左右则田肥土腴,麦秀春三,稻香秋九,耒共,经俱适,为农与为士咸宜;择地佳也,贻谋善也,裕后远也,阅数世瓜绵瓞茂,东西两分,俱烟火成村。得增城天润公见过,赠支谱序,我祖汉瑚二公,满拟刊修,以续增城之遗派。痛遭崩江之厄,沧桑奇...
· 奚氏宗谱续修宗谱序
续修宗谱序吾族谱牒由来旧矣始者仰赖前人续修者端资后起雍正壬子乾隆甲辰屡次续修世系厘然可考迄今三十有馀载支派繁衍更盛於前不有以增修而重辑之其何以光前业裕后昆耶礼云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凡置谱法不讲使子孙散而无纪与讲谱法而瓜连蔓引妄援附会自诬以诬其祖者均非知本者也远稽前代王公钜卿历历不少传信阙疑自宋咸匪哪甑浅挛陌窠士讳世炎为南渡始祖传五世生成内有宦居湖广黄冈麻城间者故以成公始居江邑为第一世谨守翼武公之谱法不妄援不附会穷源溯本脉脉相通凡祖德宗功不容泯没子孙欲作传赞序述志铭世表者宁实毋夸庶使后人一览斯而崇本务实之意孝友睦姻之心勃然以兴焉乃於戊寅春王爰集族众涓古纂修付诸剞劂弥月告成惟平越一支自天如公契友凝齐杨老先生旬宣云贵时增修之后道途撩远音信绝希第仍其旧以待邮续余於族中忝居一日之长见族中子侄皆能勤敏从事克绍前人因不揣固陋为之序奚氏家谱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蒋紫攀等创办敷文高等小学。是本县西乡唯一的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