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292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270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267 |
1995年 | 316 | 1987年 | 351 | 1982年 | 185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211 |
储姓起源于周朝。据《海陵储氏支谱》记载:“考储氏,肇始于周,作相于齐,彪炳史册世人而知之。”储姓发源于春秋齐国田氏,起于储子。泰州《储氏家谱》记载的储氏第一世,是唐代的文羲公(储光羲),居住在毗陵(今常州市),至今已1300余年,始祖储光羲原籍山东,后落户金坛庄城,唐开元年间进士,后担任监察御史,是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据江苏宜兴、金坛、安徽潜山等地《储氏宗谱》记载,储氏庄城一世光羲公后裔在润州庄城(今属金坛)繁衍至12世,值宋高宗南渡,时兵戈扰攘,庄城地值通衢,骚扰尤剧,遂散居异地。 1300多年来,光羲公后人陆续迁徙至大江南北,世系清楚,字辈不乱,被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
以祖名字为氏
据《风俗通义》载,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字储子,孟子结交。储子的后代很昌盛,其支孙以祖字“储”为氏,可证储氏家族最早的渊源是在齐、鲁一带,是今天储姓的来源。
储姓源于舜
源自上古有储国
国人以地名为氏。相传上古时有储国,储国人的后代以国号地名“储”为姓,称储氏,世氏相传。
历史上储姓的迁徙与分布
宋朝时期,储姓人口不足1万,在全国主要分布于福建、江苏、河南、浙江等地,福建为储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储姓总人口的33%。
明朝时期,储姓大约有2万6千人,江苏为储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储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宁夏、江西、湖北、湖南等地。
当代储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储姓的人口大约有23万,为第二百六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8%。自宋朝起1000年中,储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A形的态势。储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省安庆市,其次分布于江苏、上海、湖南、浙江、天津、陕西等地。储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皖苏、浙江西北、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和西南、河南东部、山东南部、陕西南端、重庆北段和东南、湘黔大部、广西、广东西北、云南西南,储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3%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1.6%,居住了大约61%的储姓人群。
储小蕾
储旭
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夏县。据《风俗通》记载:齐大夫储子之后。望出河东。
颍阳郡: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巨阳”,秦代属“颍州郡”,汉为“细阳”,魏晋为“宋县”,隋为“颍阳”,唐、宋并入“汝阴”,元属“颍州”,明改隶“凤阳府”。
盛著堂:此堂为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镇储氏总祠的堂号。宗祠共3座,均在储巷村,“盛著堂”储氏系从山东河东郡迁来,世代繁衍,后人建祠祭祀,族人以“五凤齐飞”(指储氏上代曾有1家5人同时及第)激励子孙好学上进求取功名。
学政堂:此堂为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储洋村储氏家祠堂号。有从华字向后详细家谱。
世德堂:潜山永钰公祠。
四德堂:岳西储氏太忠公祠。
二、储(儲)
储姓分布:分布较广。尤以安徽、江苏等省多此姓,2省储姓约占全国汉族储姓人口56%。
储姓起源:
1、古有储国,见《寰宇记》。以国为氏。江西赣县北有储山,亦名储潭山,或古储国地。
2、春秋时齐大夫储子之后,见《风俗通》。
3、回族姓。
储姓名人:
储夏,汉王莽时上谷人,说降瓜田仪。
郡望:河东。
储姓古代名人
储光羲唐朝(约707-约763),祖籍山东,迁居江苏丹阳。出身官宦之家,勤学聪慧。开元十四年20岁左右的他中进士,授翰林,历任县尉、监察御史等。安史之乱起,叛军陷洛阳,他不得已受伪官,因之而被系狱,约于宝应二年平乱后遇赦,被降职流放客死岭南。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时,诗风质朴、古雅,富有民歌风韵。后人常将其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著作有《九经外义疏》20卷等,皆失传,诗文集70卷仅存诗集5卷,《全唐诗》辑为4卷。
储嗣宗唐朝,诗人。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储光羲曾孙。大中十三年登进士第,尝任校书郎。与诗人顾非熊善,颇有诗名。嗣宗推崇王维诗,其诗亦多绘写山水景致之篇。元辛文房谓其为诗“苦思梦索,所谓逐句留心,每字著意,悠然皆尘外之想”。《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储嗣宗集》一卷。
储敦叙北宋,晋江人,字彦伦。崇宁(1102-1106年)间进士,历任龙溪县丞、甯德县令,皆有惠政,民为其立生祠。後为贺州通判。著有《玉泉集》。
储尹之宋朝,字思弼,号赤岩,宋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储尹之为储光羲15世孙,官台州刺史,任满后定居宁海。宁海谱上代追溯到曾祖千七公储旻。据宜兴谱记载,储旻系储光羲12世孙,这一点两谱一致,证实储尹之为储光羲15世孙。另外对储尹之堂兄储兴之系下的19世储宁七、储宁八的迁徙记载,两谱亦可找到吻合点。
储用宋朝,学者,在朝廷做官,为官有惠政,曾得朱熹的赞赏。他从书本上得到治理下的道理,又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他又一心为民,这样,就取得了很好的政绩,为百姓带来许多好处。当时的大哲学家朱熹,非常夸奖他。
储珊明朝,字朝珍,南直隶颍州(治今安徽省阜阳)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十七年(1504年)任新乡县(河南省)知县。正德六年(1511年)八月知州储珊主修《颍州志》脱稿,共6卷。
储懋明朝(1393年-1452年),字世绩,号澹庵,镇江人。永乐十二年(1414)举人,授吏科给事中。正统初以文学充经筵官,转翰林修撰,与修《实录》,进侍讲。正统十年(1445)十月迁户部右侍郎。正统十四年二月出督福建粮饷。十二月初五日调任礼部右侍郎。景泰二年(1415)十二月初七日进南京户部尚书,时已病不能起,于十八日卒,年六十。
储巏明朝,字静夫,号柴墟,泰州(今属江苏)人。成化进士。官太仆卿。正德中,历左佥都御史、户部左右侍郎。刘瑾数侮大臣,独对巏敬称为先生。善诗文,好推引名士。因愤瑾所为,托病辞官归。后官至吏部左侍郎。卒官。嘉靖初,赐谥文懿。
储欣清朝,字同人,宜兴人。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早年无意仕途,以制艺为业。直到60岁,始领康熙乡荐,一试礼部不遇,遂闭门著书。著有《春秋指掌》30卷,《在陆草堂集》六卷。选编《唐宋十家文全集录》51卷。
储国钧清朝,江苏荆溪(今宜兴)人,字长源,号石亭。储雄文子。独好为诗,有闻于时。杜门屏迹,绝不与豪贵人通。家贫无以为资,至并日而食,怡然不以为意,惟曰与其徒陆致远讲说古诗人遗法,相吟啸为乐。著有《一壑风烟集》、《艳碧斋集》、《放集》。
储秘书清朝,宜兴人,学者。乾隆皇帝时的进士,在河南郑州任知府,他博览经史,性淡泊,为官顺应天意民心,老百姓感到很自在,他自己也有时间著书立说。
储麟趾清朝,字履醇。江南荆溪(今江苏宜兴)人。乾隆初年进士,历官贵州道监察御史、太仆寺卿、宗人府府丞。乾隆中,上疏批评乾隆帝刚愎自用、武断,王公大臣拱手无用。以伉直称于时。后以病归家。有《双检树轩诗稿》。
储大文(1665-1743年),储光羲31世孙,清地理学家。字六雅,号画山,江苏宜兴人。性聪颖。初以制艺名,后肆力为古文。从祖游,读书九峰楼数十年,欣赏称之为东坡化身。姜宸英见其文,亦叹为旷代异才。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告归后,主维扬之安定书院,学者宗之。著有《存研楼文集》十六卷,《二集》二十五卷,《论形势居》七卷,又纂有《山西省志》三百余卷,并行于世。
储姓近代名人
储南强近代进步人士,宜兴首,创两洞经营者。字铸农,别号简翁,宜兴宜城镇人。18岁入江阴南菁书院攻读,与黄炎培、沙彦楷等为同学,毕业回乡,力主新学,先后创办“劝学所”及知新小学。武昌起义后,被推为宜兴县民政长,颇有政绩。后赴南洋公学(交通大学)任国文教席,后回宜兴搞水利建设。1920年,地方人士请他代任县长,后谢绝世事,隐居善卷洞、张公洞旁,与僧道相交往。后买下两洞,意欲修缮成旅游胜地,苦无经费。后得其友上海某银行行长及无锡荣德生先生支持,并有儿媳分得遗产两万元,由此得以首,创经营两洞,于1936年完成建设工程,同时完成通往两洞的公路,对外开放,供人游览。解放后,他把两洞献给国家。
储安平江苏宜兴人,储光羲39世孙,1932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1933年起,在南京《中央日报》任副刊编辑。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作研究工作,回国后,先后任《中央日报》撰述、编辑,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学校研究员在桂林《力报》任主笔。民国34年春,在湖南辰奚“中国晨报”任主笔。日军侵占桂林后,在重庆创办《客观》周刊,民国35年春赴上海,创办《观察》半月刊,任社长和主编,同时兼复旦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专员,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1957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储氏宗谱 (115页)
储氏宗谱 (66页)
储氏宗谱 (72页)
储氏宗谱 (77页)
储氏宗谱 (90页)
储氏宗谱 (125页)
储氏宗谱 (129页)
储氏宗谱 (145页)
储氏宗谱 (121页)
储氏宗谱 (112页)
储氏宗谱 (139页)
储氏宗谱 (99页)
储氏宗谱 (121页)
储氏宗谱 (70页)
储氏宗谱 (116页)
储氏宗谱 (97页)
储氏宗谱 (149页)
储氏宗谱 (83页)
储氏宗谱 (102页)
储氏宗谱 (85页)
年轻人月均储蓄1624元,古代各阶层的工资水平是怎么样的?
2021-10-28
古代由于经济水平发展有限,工作岗位并不多,除了为朝廷工作的公务员们以外,大多是小商小贩和农民。今天,族谱网小编就带大家看看古代各阶层的工资水平是什么样的?古代官员收入唐代以前,由于受生产力的限制,导致“民以食为天”,因此职场人发工资的形式比较单一,收入水平完全凭借粮食的重量来衡量。一般底层公务员之所以被称为“斗笃之吏”,就是因为他们每天的收入水平基本上用斗宵(一斗为10升,一臂为2升)就可以计算。公务员一日的工资为一斗两升,根据汉代的度量衡换算,月薪40斗,大概是130斤小米,折合成人民币也就在800块钱左右。在有盛世之称的唐代,情况也没有太多的改观,《新唐书》显示,唐代一品官员的俸米是700石(唐朝官员的工资由禄米、土地、俸料三部分构成,后两者没有具体标准无法核算),由于唐代一石约为59公斤,仅700石粮食折合成人民币大概为50万元。到了宋代,情况则变得更为恶劣,开国皇帝赵匡胤推行厚待官...
族谱被虫蛀、发霉?如何正确存储纸质家谱?
2021-06-04
族谱的编修,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一般要经过资料收集、发凡起例(拟定编写体例)、内容编辑、印刷出版等流程。短则三年,多则三去年,一本族谱才能编修完成。需要经历这么复杂的过程,一本族谱才能问世,但对于族人来说,族谱最难的不是编修而是存储。大多数族谱经历几代的风风雨雨,存储下来的不是有残缺的,就是纸张发黄、字迹看不清的。所以,族谱应该怎么存储才能更好的传承给后代呢?首先,用纸要讲究族谱用纸一般选用宣纸。宣纸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宣纸还有轻和薄的特点,也正因为其薄的特点,不能双面印刷字迹,在做装订的时候采用蝴蝶装订,看上去及有古韵。宣纸还有一个最大特点是遇水后,墨迹不褪不变。这也是宣纸深受人们最为难舍的优点,当然,这个遇水不褪色是指短时间遇水后立即干燥是没有问题,比如宣纸作品湿水后,可用电熨斗熨平,对纸质无影响。大家平时所看到的过去老谱,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