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家谱在历朝历代的 编写和修谱的过程中也演变了不少相关的格式,家谱的名称很多,有祖谱、谱牒、宗谱、会通谱、世谱、族谱、家乘等称呼,但相信无论对于家族来说还是人文研究来说这都是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家谱的编修格式在不同时代也不尽相同。商代甲骨家谱和青铜铭文家谱仅录世系,格式上是每人一行,说明关系,较为简单。在社会主义文化背景下,如何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来编纂新的家谱也显得尤为重要。
家谱的格式大致排列如下:
(一)谱序:即家谱的序言。
(二)题辞:大多是历代皇帝或名人为本家族或家谱所写的赞誉之词
(三)恩荣:记载历代皇帝和地方官员对本家族或某些成员的褒奖和封赠文字,包括各种敕书、诏命、赐字等
(四)凡例:强调家族血缘的重要性和谱书记述的真实性。
(五)谱论:也称谱说、援古,主要是收录前代名人学者关于谱学理论的简要论述
(六)图:一般总具有祖庙、祖茔、祠堂以及水源或住宅四至方位图。
(七)节孝:家族中出了节妇孝子,是全家族的荣耀
(八)像赞:刊登始祖或著名祖先的画像,并附上赞语。正面为像,背面为像赞。
(九)考:有疑则考。姓氏来源、始祖、始迁祖、迁徙经过和原因、支派分布等
(十)世系:是以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承继关系,也称世表。
此外,还有世系录、派语、族规家训、祠堂、祠产、坊墓、仕宦录、传记、志、杂记、文献、修谱姓氏、五服图、余庆录、领谱字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