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剪纸之魂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82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剪纸之魂,陕北年轻人结婚既隆重又热闹,窑洞里外贴满了大红喜字剪纸艺术的兴盛源自老百

  陕北年轻人结婚既隆重又热闹,窑洞里外贴满了大红喜字

  剪纸艺术的兴盛源自老百姓对美的追求,源于生活的需要。剪纸老艺人对艺术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在我省,安塞的剪纸最为驰名,可安塞剪纸现在却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年轻一代的安塞人已经不再了解剪纸,甚至不再喜欢。对学者和艺术家来说,剪纸老艺人们就像“活文物”似的,备受爱护,但是“人亡艺绝”的现象应设法回避。 

  一 

  剪刀的出现是为了裁剪布料,可一不小心,它被陕北婆姨拿去繁荣了剪纸。 

  陕北安塞的剪纸最为有名。“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在安塞,剪纸已成为品评巧手妇女的标准。 

  陕北的冬天是寒冷的,温暖在窑洞;陕北的黄土地是呆板的,活力在居家。 

  过去男子走西口,为护家而打工。妇女主内持家,每逢节庆,就得把家里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一张红纸,在手里几经翻叠,一把挽花小剪上下交错,不一会儿,一张韵味十足的剪纸作品便出现在你的眼前。时逢喜庆,即使是孤身的老汉,也要向村里的巧媳妇索取几张剪纸贴在窗上,否则会被人家骂作“瞎眼窗”,是不吉利的。 

  剪纸艺术的兴盛源自老百姓对美的追求,源于生活的需要。 

  二 

  1982年,当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在法国图卢兹市表演剪纸时,所有来宾均被她精湛的技艺所折服。市长则把小剪刀翻来覆去地看,怀疑是不是安装了电脑。 

  他的查验是徒劳的。法国人疯狂地抢购起这位妇女的剪纸。 

  这位妇女就是安塞县的李秀芳,今年65岁。她是安塞县第一个出国的人。剪纸改变了李秀芳的命运,甚至让她走上了仕途。县政协副主席、省人大代表这些光环也随之而来…… 

  在安塞,出国最多的不是领导而是这些大字不识的农民。让人惊异的是,剪纸最好的作品往往出于这些人手中,安塞县的几位老婆婆甚至走上了中央美术学院的讲台。文化的巨大价值让安塞人尝到了甜头。 

  三 

  胡凤莲老人,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小脚女人。她的一生是踩着山沟那条瘦小的便道走完的,甚至连县城都很少去。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婆婆,她的世界就在山里,然而,她的艺术世界却如此绚丽。 

  她的作品被海内外多家知名博物馆收藏。她剪的《鹿》竟然同安塞出土的汉代“鹿衔草画像砖”保持了一致的构图形象和外貌特征,这难道仅仅是历史的巧合吗? 

  艺术的精髓是相通的,它也许不分时空和地域。 

  剪纸老艺人对艺术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丝毫的矫情和做作。 

  一位艺术家问一位剪纸老艺人,“侧面的老虎为什么要剪成两只眼睛”?对方很奇怪地反问道:“老虎不就是长着两只眼睛吗?” 

  李秀芳常常把“二龙戏珠”的“珠”剪成“蜘蛛”的“蛛”。专家们对此解释不一,有的认为是以“蛛”代“珠”,取谐音;有的认为李秀芳是为了讲求变化…… 

  可当记者询问李秀芳时,她的回答出人意料,“我不认识字,只是听人说二龙戏珠,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珠’,就剪成蜘蛛的“蛛”了!” 

  原来这么简单! 

  年轻一代的剪纸人感叹道:“怎么老人们剪的花样样自己就剪不了?老人们就敢把人的眼睛剪成蟾蜍、把肚子剪成莲花……我们都不敢想。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越剪越像,可能是想得太多了,受干扰太多了。” 

  李秀芳说:“老人们剪的作品粗犷,似像非像,没有局限。剪的时间长了,纸上就有图案了。如果说剪纸有诀窍的话,那就是‘随心所欲’。咱不懂艺术,老一代剪的比我们还‘古’。她们没有限制,很大方。” 

  这种简单、质朴、随心所欲或许恰恰是艺术的灵魂。安塞人的剪纸让人对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 

  今年48岁的侯雪昭是安塞中年一代剪纸人的杰出代表。 

  侯雪昭发现了一个问题,现代的年轻人已经不再喜欢剪纸这种“美”了,他们觉得剪纸太土气。尽管年轻人结婚还离不开大红的喜字,但是屋里贴剪纸的风俗似乎正在慢慢消失。 

  安塞县文化馆副馆长谢妮娅感叹道:安塞剪纸现在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安塞人并不一定了解安塞的剪纸,甚至已经不再喜欢。 

  更可怕的是,年轻人对这种风俗的消失表示理解,甚至认为它是合理的。侯雪昭反思起自己学剪纸的动机来,竟也悟出一丝变异。 

  1988年,侯雪昭参加了县文化馆举办的培训班。当她得知李秀芳因为剪纸出了国,她甚感惊异,剪纸还能出国!这成了侯雪昭开始学剪纸最初的动机。 

  6年后,她果真因剪纸出了国。 

  侯雪昭的家里贴了不少剪纸作品,她说:“这是为了人家照相,而不是为了好看!我剪纸已经不是为了实用了。” 

  “学剪纸”竟然是为了“功利”?———侯雪昭感到一丝紧张。 

  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需要,当一种艺术不再成为生活的有机部分时,它自然要面临失传的危险。 

  五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剪纸的人那么多,不可能失传的。这恰恰是我们的担心所在。 

  专家研究表示,民间剪纸实际上是由一个个符号(民间称“花样子”)组成的,这是剪纸艺术的精华和灵魂所在,这些“花样子”是中国妇女千百年来形成和总结的艺术精髓所在。它造型优美、寓意深刻,可惜这种“花样子”正在慢慢失传。 

  民间剪纸靠口口相传,手把手使技艺延续。 

  对尊重民间美术(艺术)的学者和艺术家来说,剪纸老艺人们就像“活文物”似的,备受爱护,但是“人亡艺绝”的现实,始终无法逃避。 

  安塞县文化馆的一位同志讲,一年冬天他们冒着大雪去民间普查,在一个村子,他们从一位妇女口中得知她的母亲会剪花,不过不在这个村里。美术干部于是又跑了三十里的山路,黄昏时分终于赶到了那位老人的村子,可是这位76岁的老婆婆已是双眼昏花,两手哆嗦,再也无法拿住剪刀了。 

  据了解,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6位剪纸艺术大师,目前已有4位相继辞世(健在的高金爱等两位均已是80高龄,目前尚无传承人)。 

  过去妇女人人必会的一项技艺正渐渐成为一门少数人掌握和从事的艺术,这巨大的反差让人顿感时光的流逝与无奈。 

  一些硕果仅存的老剪纸艺人从黄土地中来,又悄然回归了黄土地。当记者慕名来采访她们的时候,她们已经枕着黄土永远地睡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子长剪纸
子长剪纸,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不画不刻,一把剪子可随心所欲地剪出无穷无尽的作品来。从技法上可分为粗犷古朴和细腻精巧两种风格;在内容上可分为花草禽兽和人物、故事两大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剪纸内容所涉及的视野也逐步拓宽,从传统的人鸟花草渐渐向政治、经济领域方面索取素材。今日的子长剪纸,不但喷吐出浓郁的黄土气息,同时可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建国后,剪纸虽然在城乡比较流行,但长期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剪纸水平才有了较为显著的进步。县上先后举办了“子长县剪纸作品展览”、“子长县民间美术展览”、“子长县中小学生家长剪纸作品展览”,并参加了“延安地区民间美术作品展览”。子长剪纸新秀张素娥的作品在“延安地区人口普查剪纸展览”上获优秀作品奖。剪纸艺术家井三朵在“延安地区剪纸展览”中,她的三种三十幅作品被美、德、法和中国美术馆收藏。井三朵的作品获陕西省民间美术作品一等奖,并...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陕西民间剪纸
戏剧人物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在陕西,在全国的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以及与周文化相似的“抓?娃娃”。与汉画像所相似的“牛耕图”等。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如陕北剪纸中的“鹰踏兔”、“蛇盘兔”、“鹭鸶衔鱼”、“鱼戏莲”、“蛙、鹿、鱼、鸟”等。陕西自古是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传说中的黄帝就葬于陕西境内的共同陵桥山,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都发现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周秦汉唐等13朝都在陕西建都,留下了丰厚的民俗文化遗产。剪纸是妇女们创造的文化,在陕北曾有“找媳妇,要巧的”的习俗,给娃找媳妇,“不问人瞎好,先看手儿巧”,手儿巧就是看剪纸绣花。有“...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洛川剪纸
洛川剪纸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已独树一帜,构成陕北黄土风情的一个醒目景观。新编《洛川县志》载:“剪纸是洛川县妇女的拿手好戏。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用剪纸美化住室,一般是拿起纸随手就剪”。它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各种家禽、家畜、果类、庄稼、人物、栩栩如生;吉庆故事、除妖辟邪、生活场景,妙不可言。代表人物:王兰畔(1920─1996),陕西洛川县永乡阿寺村人,1976年开始创作,其作品选型夸张,装饰华丽,作品内容极为丰富,其中以婚丧嫁娶、农家生活最为多见,构图方式采用民间传统的散点透视法,打破时空制约,将天地人物、远古近代统一在一个画面中,使之妙趣盎然,令人回味无穷,1986─1987年她两次应邀去北京,为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的师生讲学献艺,引起轰动,被誉“东方毕加索”。她的剪纸作品《迎亲图》、《独生子女》在全国、省、市有关报刊和杂志上发表,其农民画作品《大禹治水》、《二郎担山赶太阳》、《娶亲》等...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民间剪纸技巧
民间剪纸多单色,但技巧多变化。剪纸以黑白、限阳关系在画面上所占主次的不同,从形式上可分成“阳刻法”、“阴刻法”和“阴阳混刻”。“阳刻法”是中国画线描造型的发展,有些阳刻剪纸作品细如毫发,精妙非凡。“阴刻法”则是利用剪影效果,在黑色物像上再用亮点或白线丰富表现力,形象比阳刻更显朴厚凝重。阴刻与阳刻交替结合更丰富了剪纸语言。同一画面采用两种以上色纸组成者称彩色剪纸,多色者称“套色剪纸”。河北蔚县和河南灵宝等地群众以染色剪纸闻名,利用土纸或宣纸的渗水特性,在刻制好的作品上滴染色液,各色互渗而不乱,视感丰富明艳,具有浓烈的民族风味,更有用熏烟、撕毛边、烫香洞等手法把偶然现象巧妙利用而达到特殊效果的种种尝试,但是最常见的剪纸仍是利用点、线、面造型,也有用密集细线或点阵组合使远观成中间灰色调的技术,使单色剪纸产生“墨分五彩”的丰富效果。南方不少地方如广东佛山、饶平、福建泉州等的剪纸趋于富丽堂皇,创造出...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剪纸与民俗
老鼠娶亲(安塞)(一)窗花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的发展与延伸。南北各地农村在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窗花可分为单色窗花、彩色窗花和纸塑窗花三种。彩色窗花又有染色与衬色之分。染色窗花以河北丰宁、蔚县所出最为著名。先刻后染,色泽明艳,光影效果极佳。衬色窗花以广东佛山所产最为著名,用金箔纸或银箔纸剪刻出主体纹样,背衬各色彩纸,金碧辉煌、富丽典雅。这种做法叫做“铜衬料”。纸塑窗花以陕西渭南地区所作最有代表性。用各色彩纸剪拼形象,人物头面用白布包裹棉花,再作彩绘、开脸,形成浮雕状造型。窗花的表现题材极其广博,举凡戏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虫鱼、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均可成为窗花的表现内容,可谓无所不有。其中又以寓意吉祥的窗花数量最大。窗花的俗作用最为集中,不仅美化生活环境,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