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06
转发:0
评论:0
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相信我们从小就听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句话是由明朝

  相信我们从小就听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句话是由明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以及文学家顾炎武说出来的,并且与明朝的黄宗羲、王夫之三人被后人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雕像

  顾炎武生于公元1613年7月15日,是苏州昆山人。顾炎武本名为绛,字为忠清。但是因为极为仰慕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的品格,从而改名为顾炎武,字为宁人,并且还自己署名为蒋佣山,而被读书人尊称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在年少之时就十分用功,在读书方面,更是刻苦学习经世致用之道,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在昆山受到了清军的侵犯时,他立即投笔从戎,参加当时的抗清义军,一同抗击外来侵略者,保卫家园的和平。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从而导致抗争失败,最后只能在南北一带漫游,且于1682年2月15日,卒于曲沃。

  后人将顾炎武的遗骨运回他的故居,也就是江苏省昆山市,并且在昆山专门为顾炎武建立了墓园。在墓园当中,设有顾炎武祠堂、顾炎武墓、顾炎武起居生活区等等,为后人详细了解顾炎武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顾炎武不仅仅拥有极高的爱国情怀,深受后人的崇敬与爱戴。而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直到今日,同样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他曾著有《军制论》、《形式论》等等,‘对后世管理政府与企业都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做出过非常多的贡献,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在中国的任何一个时期科举制都真正发挥了他的作用,在顾炎武在世的时期就是科举制度低迷的时期。顾炎武大力抨击科举制度,那么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呢?  

  顾炎武图片

  首先顾炎武认为科举制的实行实际上是非常难以令人接受的,因为顾炎武觉得科举制的发明实际上是退后了社会的发展,科举之中让人们崇尚于儒学,但是却不能够有自己的发展和创新,所以在这一点上顾炎武是非常反对科举制度的,这也就是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的原因了。另外,科举制度虽然一开始对国家选拔人才有所作用,但是因为制度的不完善,学子们被单一的教学禁锢了思想,读书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升官发财,这和顾炎武所崇尚和推崇的思想,也就是经世致用有非常大的差别,甚至是悖论,所以顾炎武才会如此的反对和抨击科举制度,在他的思想中他认为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束缚人们的思想的方式,如果长期这样下去社会就得不到创新,就会没办法发展,所以从这一个层面上来看,顾炎武抨击的不是这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方式,而是抨击的仅仅只能崇尚儒学的这一种考试方式,这就是顾炎武为什么抨击科举制度的原因。

  从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可以看出顾炎武的思想在当时属于相对比较超前的思想。 

  顾炎武的名言

  顾炎武在明末清初是一个为所有人都非常仰慕的杰出的经学家、音韵学家,思想家、史地学家,晚年开启了清代朴学风气,主要以行己有耻为主,博学文章,合学与行、治学讲究经世。而顾炎武的31条语录在当时也是非常震惊人心的肺腑之言,他与王夫之、黄宗羲3人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画像

  像《日知录》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廉耻》“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等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所著的《日知录》中的名言,这样的名言字眼,在顾炎武墓地的12块刻碑中,最为突出,他的名言也大多题材都是因时事感伤时写出。

  其主要作品有《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日知录》《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学五书》《韵补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等。

  顾炎武可以说是一位学问渊博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一生辗转,为在清初时期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也成为了清初时期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顾炎武的故事

  顾炎武,生于明朝1613年,对于国家的典制、天文和仪象、河漕、郡邑掌故、音韵训诂之学,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一定的研究。晚年为当时的清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成为一代宗师,后又开创了清代朴学风气,著作了很多悲伤壮观的诗句。 

  顾炎武画像

  其代表作有《日知录》、《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相当的辗转反侧的,自幼开始勤奋学习,14岁取得诸生资格,14岁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总是落榜。27岁时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1641年祖父顾绍芾病故,1643年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明朝末年清兵入关后,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把复明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但还未到南京就职,南京就被清兵占领,后又两次反清均败露。

  在这样战火年间事情,家族风波也不断。为争夺财产,顾炎武的堂叔和蓄意侵吞炎武家产的叶氏相勾结,经洗劫及纵火焚烧,又遇叶方恒企图加害自己,只得“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

  顾炎武1653年率众结社抗清活动最终败露,1654年牢狱之灾,1657得友人李因笃等营救出狱,1682年在山西友人家上马失足,而一病不起,最后辞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何对抨击科举制度进行抨击
相信我们从小就听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句话是由明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以及文学家顾炎武说出来的,并且与明朝的黄宗羲、王夫之三人被后人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顾炎武雕像顾炎武生于公元1613年7月15日,是苏州昆山人。顾炎武本名为绛,字为忠清。但是因为极为仰慕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的品格,从而改名为顾炎武,字为宁人,并且还自己署名为蒋佣山,而被读书人尊称为亭林先生。顾炎武在年少之时就十分用功,在读书方面,更是刻苦学习经世致用之道,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在昆山受到了清军的侵犯时,他立即投笔从戎,参加当时的抗清义军,一同抗击外来侵略者,保卫家园的和平。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从而导致抗争失败,最后只能在南北一带漫游,且于1682年2月15日,卒于曲沃。后人将顾炎武的遗骨运回他的故居,也就是江苏省昆山市,并且在昆山专门为顾炎武建立了墓园。在墓园当中,设有顾...
· 抨击科举制度的思想家顾炎武是什么朝代的
我们从小就在学校里面接受教育,而爱国教育自然是不少的。相信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句话了,也正是由于这一句话,在我们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而说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句话的顾炎武,自然也就被我们深深的记住了。图片来源于网络顾炎武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教育家,在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顾炎武生于1613年,家乡是江苏省昆山市。顾炎武一开始并不是叫这一个名字,本名是绛,字忠清。到那时由于极为钦佩文天祥的学生和王炎午自己的为人,于是蒋自己的名字改为了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先生,并且还把自己的署名改为蒋山佣,以表达自己对于王炎午的崇敬之情。爱好学习的顾炎武,在年少时期十分的努力,特别是经世致用的知识十分的喜爱。再加上天赋甚好,于是在文学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受到很多学着的追捧,同样也收了很多的学生。顾炎武的著作当中,流传至今,并且受人称颂的文章有很多,...
· 明末清初儒学家顾炎武的故事顾炎武的老师是谁?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语言学家,他精通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在这些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放在普通人身上,能在一方面取得不错的成就就已经不错了!顾炎武青史留名,名气也不小,到如今也留下了不少的故事,在民间传颂。拒绝夜晚饮酒顾炎武曾经有次去京城,受到了徐乾学两兄弟的欢迎。入夜后邀请顾炎武饮酒,但是哪知道顾炎武听后当即大怒,说:“古代人饮酒都是在白天而不在夜里,因为世上只有淫奔、受贿这两件不能拿到白日做的事情才在晚上进行。正人君子,又如何要在夜晚喝酒呢?”顾炎武读书的故事顾炎武小的时候,有一次生了一场大病,是天花。天花对古代人来说,就像是今人的绝症,他的母亲好不容易请了个大夫将他治好,但是顾炎武脸上却留下了麻疹的疤痕去不掉。因为这些麻子,顾炎武一直到七岁的时候都不去上学。尽管母亲多次相劝,他也不曾点头。因为脸上有麻子,到了学堂,学堂的同窗都叫他“小麻子”。...
· 明末清初三大儒李颙简介李颙是怎么死的?
李煜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哲学家,与江余姚黄宗羲、直隶蓉城孙奇逢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又称海内三大鸿儒。同时李煜还和眉县李柏、富平李因笃称为“关中三李”。李煜对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人物档案姓名:李颙字:中孚号:二曲国家: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陕西周至出生时间:公元1627年去世时间:公元1705年职业:明清之际哲学家信仰:儒家关学主要成就:被誉为“海内大儒”、“关中三李”代表作品:《四书反身录》、《二曲集》等李颙是二曲镇二曲堡人,父亲李可从在崇祯十五年战死在河南襄城,只留下李颙和他母亲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家里失去了顶梁柱,母子两的生活可以想见是多么的艰难。李颙的母亲有意让他去读书,因为没有钱,交不起学费,所以屡次被塾师拒绝。李颙九岁的时候,好不容易进入私塾,但是也只读了二十多天的书。此后李颙就开始自学成才,靠着自学有了日后的成就。彭母纺织缝纫和李颙打柴换粮,杂以糠菜维持生活。如此清贫的生活...
· 孙奇为忘母“倚庐六载”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孙奇逢是明末清初理学家,晚年在河南辉县夏峰村讲学20余年,世称夏峰先生。他与李颙、黄宗羲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在家庭教育方面,他也有自己的见解。孙奇逢的教育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培养“贤人”。他在《孝友堂家训》中说,从古到今,历朝历代,有名望有地位的读书人都把家庭德育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家中子孙倘若品行出了问题,门第的高贵、家庭的富有反而会增加他的过错;家中子孙假如能够自立自强,家境贫寒、地位低下反而会磨练他的意志,坚定升华他的气节。他认为,孩子从小就应该引导他们看淡功名利禄,不慕荣华富贵,安于清贫,信守本分,坚守正道,这样才可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家庭中培养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哪怕是“守本分的平民”也比培养几个厚才薄德“丧元气的进士”成功,子孙都能堂堂正正就是家族的荣光。当然,德才兼备不是想到就能办到的,还跟家庭的环境氛围有关,跟家中父兄的道德人品相关。孔子说:“不学礼,何以立?”因此,就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