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成语背后的家风故事

2024-11-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70
转发:0
评论:0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传统知识。成语通常出自古代文献或著名故事,包含了许多关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哲学思想的信息。接下来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成语背后的家风故事。


 

成语背后的家风故事 

孟母三迁

【出处与释义】最早出自汉·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形容家长为教育子女,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所花的苦心。故事讲述了邹孟轲(即孟子)之母,因其子少时居住环境不佳,先后三次迁居,最终定居于学堂附近,使孟子得以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终成一代大儒。

 

【家风故事】孟子幼时,父亲早逝,生活艰辛,全靠孟母纺织麻布维持。孟子聪明伶俐,模仿能力极强。初时,孟家住在一片坟地附近,孟子常与小朋友模仿哭丧等游戏。孟母认为此环境不利于儿子成长,遂迁居至集市旁。然而,孟子又学会了买卖吆喝的游戏。孟母再次认为此地不宜久居,最终决定迁居至学堂附近。在这里,孟子开始模仿读书人的行为举止,孟母对此感到十分满意,遂定居下来。这便是著名的“孟母三迁”。

孟母对孟子的教育不仅限于学习,还涵盖了生活和事业的各个方面。她的教育成就了一代圣贤,孟母教子的传说因此广受赞誉,并被尊为母教第一人。孟母所传递的良好家教、家风、家训观念,不仅推动了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形成,如爱家爱国、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和谐和睦、共建共享等,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成语背后的家风故事

 

宁静致远

【释义】平稳静谧的心态,能够让人不为杂念所左右,通过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并实现远大的目标。

【出处】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道家学者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而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诫子书》也对此有所引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意为,只有内心平静淡泊,才能明确志向;只有心境平稳沉着,才能实现远大目标。

【家风故事】《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家书,其中蕴含着深厚的父爱与期望。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在这段文字中,诸葛亮教导儿子,作为君子应当以静修身,以俭养德。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明确志向;只有心境宁静,才能实现远大目标。同时,他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需要静心,才能广增才干;而才干则需要通过学习来培养。若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心志振奋精神;若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益处,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居所里,等那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诫子书》不仅是诸葛亮对儿子的嘱托,更是他一生的总结。它教导人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应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淡泊,坚守节俭与专注的品德,不断修身立志,追求更高的境界。这份家书也成为后人修身立志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财富,激励着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成语背后的家风故事

 

精忠报国

【释义】精心忠诚,全力报效祖国,愿为国家竭尽忠诚,不惜牺牲一切。

【出处】“精忠报国”这一成语的出处可追溯到《北史·颜之仪传》,其中有言:“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意为臣子们受到朝廷的恩泽,应当忠诚报国,怎能轻易将国家的权力交给别人呢?而在《宋史·岳飞传》中,则更具体地记载了岳飞身上刺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的故事:“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这说明了岳飞对国家忠诚的坚定信念,这四个字甚至已经深深地刻入了他的肌肤之中。

【家风】“精忠报国”不仅是对古代英雄豪杰忠诚于国家、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也是激励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忠诚于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永远不能改变。

 

成语背后的家风故事

岳母刺字

【家风故事】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国家陷入危难之际,岳飞毅然决定再次投军,保家卫国。临行前,他的母亲姚太夫人将他叫到跟前,询问他的打算。岳飞坚定地回答:“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姚太夫人,她深知这是儿子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也是她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为了让儿子永远铭记这份忠诚与担当,姚太夫人决定在岳飞的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毫不犹豫地解开上衣,露出瘦弱的脊背,请母亲下针。姚太夫人先是在岳飞背上写下这四个字,然后用绣花针一针一针地刺了起来。在刺“国”字时,她特意没有点上那一点,象征着国内无首,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需要岳飞这样的忠勇之士来拯救。

刺完之后,姚太夫人又涂上醋墨,使得这四个字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这不仅是对儿子的激励,更是对家国情怀的深刻诠释。岳飞深受母亲的鼓舞,投军后作战勇敢,很快便因战功升为秉义郎。

在随后的抗金战争中,岳飞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等将领的赏识与称赞。他智勇双全,才艺出众,被誉为“古良将不能过”。最终,岳飞成为了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

 

成语背后的家风故事

改过自新

【释义】指改正自己的过失或错误,重新做人或做事,开始新的生活或工作。

【出处】“改过自新”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史记》中的两个篇章。一是《史记·孝文本纪》,其中记载:“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这句话表达了对于因犯罪而受到刑罚的人,即使他们想要改正错误、重新做人,但往往因为过去的罪行而无法找到回归社会的道路。

另一处则出自《史记·吴王濞列传》,文中提到:“(吴王)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这里讲述了吴王刘濞假装生病不上朝,按古法应当被处死,但汉文帝宽厚仁慈,没有杀他,反而赐给他几案和手杖,希望他能改过自新。

这两处记载都强调了“改过自新”的重要性,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从而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或工作。这一成语后来被广泛用于形容那些勇于承认错误、积极改正并努力向上的人。

【家风故事】西汉名医淳于意一次犯法,官府把他押往长安,等待行荆刑和劓刑。

他的女儿缇蒙不忍父亲受极刑,给汉文帝上书“人被处死了不能再生,受刑复原后也不能再复原。即使想改正错误、重新做人,也无路可行,不能如愿。”其父最终得以免除受刑。这就是著名的“缇萦救父”的故事。缇萦的孝心孝行不仅使父亲免于受刑,更促使汉文帝废除残酷的肉刑,由此拉开了中国刑制改革的序幕。而缇萦的孝心孝行也影响着我们后人不断传承孝悌的优良家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指鹿为马:成语背后隐藏一个政治夺权的故事
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是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意思是指颠倒是非黑白,将事实混淆。而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背后,讲述的是一个政治夺权的故事。指鹿为马动画照秦始皇历尽艰辛,最终灭掉六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在秦始皇的身边有很多的跟随者,而赵高就是其中一个。赵高是一个宦官,身为秦始皇身边的红人,手中的权利也不小。而且赵高不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平日里,一直都与秦国的宰相李斯作对。在秦始皇死后,赵高与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却假传圣旨,最终令本应成为皇帝的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身亡,并且控制了秦始皇的二儿子胡亥,让胡亥成功的当上了皇帝。赵高正在使用了计谋将李斯这一个对手推翻之后,成功的当上了秦国的宰相。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赵高有看上了胡亥的皇位。但是赵高担心朝中众多得到大臣不支持他,于是就将一只鹿先给秦二世胡亥,但是却在朝堂之上说这不是鹿,而是一匹马。秦二世胡亥笑道:“这分明就是一只鹿,不是马,...
· 成语“老马识途”背后的历史
齐军兵发辽西管仲雕像齐桓公雕像“老马识途”这一成语故事,几乎世人皆知。《韩非子·说林》和《东周列国志》均有记载。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经验丰富的人,遇事能够应付自如。然而,这一典故发生在何处,知者却不多。其实这段故事就发生在咱们辽宁省的朝阳地区。撞枪眼儿上的山戎公元前679年,坐上春秋五霸第一把交椅的齐桓公以第一超级大国名义召集各诸侯国召开了“联合国安理会”,订立盟约。盟约上最要紧的有三条:第一条是尊重周天子,扶助王室;第二条是抵御外族,不准他们向中原进攻;第三条是帮助弱小的和有困难的诸侯。十多个与会的中原诸侯国一起宣誓,尊齐桓公为老大,建立抗夷民族统一战线——一致对外。这第一个撞枪眼儿上的入侵外族叫山戎,就是后来把汉武大帝折磨够戗的匈奴的一个分支。当时的山戎可是相当强大,势力范围包括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大片土地,建立了孤竹、令支、无终等好几个小国,其中孤竹国就占据了包...
· 成语十恶不赦和才高八斗,背后有哪些故事?
成语,大家是再熟悉不过了,无论是日常聊天,还是平时写作,加入一些恰当的成语不仅能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还能使文章在结构上更加完整,表达上生动突出。人们喜欢引用成语还是因为成语自身所持有的多种特性,即形式简洁性、结构固定性、语言文言性、意义完整性和语言书面性。其实对于成语来说,自身特性固然令人喜爱,然而它们背后的历史出处和典故才是更加精彩的部分。现在很多常用成语大家都能了解其意,也能正确地引用到书面和言语之中,但是其真正来历却很少有朋友能够知晓。如此,掌握了精华,却遗失了精彩不免让人觉得惋惜,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两个常用成语“十恶不赦”和“才高八斗”,看看它们背后的故事有多迷人!十恶不赦“十恶不赦”是一个贬义词,在句中作谓语、定语来使用,这个成语的意思大家都能了解,是说一个人罪恶极重以致不可饶恕,那么十恶究竟所指是什么呢?其实,十恶在古时所指乃是十种重罪,是封建刑法制度的产物,十恶者乃重罪犯人也。...
· 家风故事四则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世称孟母,以其深邃的母爱与独到的教育眼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在孟子幼小的时候,他们家的居所紧邻墓地,这样的环境不可避免地让孟子接触到了与丧葬相关的仪式和活动。年幼的孟子,天生好奇且善于模仿,很快就学会了这些祭拜之事,并开始玩起模仿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见状,心中忧虑。她深知,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环境对其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于是,她毅然决定搬家,希望为孟子提供一个更加适宜成长的环境。他们搬到了一个集市旁边,然而,新的环境并未如孟母所愿,带来正面的影响。相反,孟子在这里接触到了做买卖和屠杀等市井之事,这些都不是孟母希望孟子接触和学习的。面对这样的状况,孟母再次展现了她的决断力。她认为,这个集市旁的环境仍然不适合孟子居住和学习。于是,她再次带着孟子搬家,这一次,他们选择了一个靠近学宫的地方定居下来。在这里,孟子接触到了真正的学问和文化,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以及进退...
· 如狼牧羊的成语寓言故事
如狼牧羊是一个汉语的成语,意思上主要是指同狼放养羊一般,而出处是在《史记·酷吏列传》,在《史记·酷吏列传》中有云:“宁成为济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这个成语有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西汉的时候,有一个叫宁成的官吏。宁成当过济南都尉,这个人非常狠毒刻薄,执行法律的时候非常严厉。当地的民众和富豪都怕他。在古代有位皇帝即位后,宁成升官当了内史。由于被对手参了一本,结果被抓了起来。后来逃了出来,之后在乡间买了一千多顷的田地,雇用了几千家的贫民为他耕种。没过几年,凭着对农民所收的租子,很快发了财,成了当地有名的富豪。当时的皇帝可能还是比较欣赏他,后来又想起用他当郡守。但是御史大夫反对,他对皇帝说:“我在山东当过小官,当时他是济南都尉,这个人残暴无比,管理百姓就像用狼去牧羊。陛下不要让这个人去做官,否则百姓会怨声载道。”皇帝当时就听从了劝告,没有提拔宁成。但不过没多久还是起用宁成为关都尉,出入关的百姓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