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史记

史记

史记》一开始称为《太史公书》,由西汉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余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北京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北宋版史记及日本藏南宋版史记。

《太史公书》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书》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无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史记简介资料
纪传体史书
公元前104年 - 公元前90年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中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
中国(西汉)
古汉语
第一系:宋刻十行本。第二系:约有4种,分别为南宋绍兴年间杭州十四行刊本;南宋孝宗年间建阳刊本;南宋绍兴十年朱中奉刊十二行本;南宋绍兴年间淮南东路转运使司刻九行本。第三系:为集解索隐二家注本,现存2种,一种是南宋淳熙二年张杅刻本,一种则是南宋淳熙八年耿秉重刻张杅本。第四系:现存最早的是南宋乾道七年蔡梦弼刻二家注本,此后又分为2支。第一支为:南宋庆元二年建阳黄善夫刊三家注本、元彭寅翁刻本、明廖铠刻本、明柯维熊刻本、明王延喆刻本、明秦藩刻本、清同治年间崇文书局覆刻王延喆刻本、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刻张文虎校本。第二支较为复杂,这一支的起头是蒙古中统二年刻本,由中统本出的有明游明刻本、明建阳慎独斋刻本、明建宁官刊本以及元大德年间刻本。而从大德本又分出明南京国子监刻本和北京国子监刻本。而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则从北监本出。此外还有一系即明末汲古阁十七史本,此本为单集解本,据说源自宋刻,但具体底本不详,据此本重刻的则有清同治年间五局合刻二十四史本(金陵书局刻)
130卷
《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西汉刘向、扬雄:“然自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唐代韩愈:“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史记相关文献
《史记》:史记目录史记的体例及目录介绍
《史记》:史记目录史记的体例及目录介绍,《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约五十
查看全文
《史记》:史记的故事史记中著名的成语故事
《史记》:史记的故事史记中著名的成语故事, 史记中有哪些故事——《史记》中的故事简介史记中比较有名的故事集锦  轩辕天子出
查看全文
史记
作者与成书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司马氏在周朝时世为史官,春秋时期虽然失去官职,司马谈却把修撰史书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
查看全文
史记索隐
参见史记
查看全文
史记达姓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虞舜纪》有如下记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共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史记》三家注更据《左传》录出“八恺”,“八元”共十六族的姓氏。而“叔达”为八恺之一。叔,表次第为三。达,表姓氏。这样看来,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达氏家族赐姓之始,到如今,足有五千年的历史。
查看全文
史记相关标签
纪传体
二十四史
史部正史类
司马迁
出版物
家族谱大览
1.张氏敦伦堂史记, 1, 1368-2007
收藏者: 浙江省金华市金华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浏览:100
五代史记 [75卷]
据南宋刊小字本(或南宋庆元刊本)影印.
浏览:0
史记
史记
史记 嘉靖三十五年《惠州府志》记载:明朝 (洪武一嘉靖三十五年)举人 林 简:海丰县人,明永乐十八年庚子科,曾节(榜)
浏览:0
1.邓氏宗谱, 1, 卷首1- 圣谕 谱序 源流 辈分 名目 史记 传志, 1365-1986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敦睦堂, 1986年六修. 17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中国湖北省图书馆. 远祖 : (汉) 邓禹,字仲华,谥元侯. 由河南宛城县迁新野县. 始祖 : 邓斯贵,原名显𫄧,又号思贵,字昭然,行五. 由南昌籍麻城. 下二子: 邓天一,字守易 ; 邓秀一. 秀一公下房祖 : 邓良佐(长房) ; 邓良用(二房) ; 邓良英(三房). 天一公下房祖(3世) : (明) 邓泰,号志林,行一 ; 邓春 ; 邓斌,字普学,又名志学. 泰公下支祖(9世) : 邓文寿 ; 邓文高 ; 邓文汉 ; 邓文学 ; 邓文会. 春公下支祖(9世) : 邓文升 ; 邓文凤 ; 邓文章. 斌公下二子(4世) : 邓仕辅,字百泰 ; 邓仕政,字百安. 仕辅下支祖(5世) : 邓金,字廷实 ; 邓以清 ; 邓以琪 ; 邓以和. 仕政下支祖 : 邓旸旭 ; 邓旸清. 辈份(15世起) : 载锡之楚 世德忠延 正元培本 耀祖荣先 文章宏裕 科第汇川 勤书礼义 远绍前宣.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1.邓氏宗谱, 1, 卷首1: 圣谕 谱序 源流 辈分 名目 史记 传志, 1365-1986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敦睦堂, 1986年六修. 17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中国湖北省图书馆. 远祖 : (汉) 邓禹,字仲华,谥元侯. 由河南宛城县迁新野县. 始祖 : 邓斯贵,原名显𫄧,又号思贵,字昭然,行五. 由南昌籍麻城. 下二子: 邓天一,字守易 ; 邓秀一. 秀一公下房祖 : 邓良佐(长房) ; 邓良用(二房) ; 邓良英(三房). 天一公下房祖(3世) : (明) 邓泰,号志林,行一 ; 邓春 ; 邓斌,字普学,又名志学. 泰公下支祖(9世) : 邓文寿 ; 邓文高 ; 邓文汉 ; 邓文学 ; 邓文会. 春公下支祖(9世) : 邓文升 ; 邓文凤 ; 邓文章. 斌公下二子(4世) : 邓仕辅,字百泰 ; 邓仕政,字百安. 仕辅下支祖(5世) : 邓金,字廷实 ; 邓以清 ; 邓以琪 ; 邓以和. 仕政下支祖 : 邓旸旭 ; 邓旸清. 辈份(15世起) : 载锡之楚 世德忠延 正元培本 耀祖荣先 文章宏裕 科第汇川 勤书礼义 远绍前宣.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1.流璜陈氏宗谱, 1, 卷1, 目录 谱序 新凡例 先贤传 陈氏史记 等, 2014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聚星堂, 公元2014年. 13册: 插图, 肖像, 人像, 世系表. 颖川始祖: (汉) 陈实,字仲弓,号太邱. 始祖(1世): (宋) 陈千三,讳伯彦,行万一. 柏九公次子. 本籍河南, 因避兵乱, 迁居无锡南门. 江阴祖(9世): (元明之际) 陈师善,字仕忠,号石塘. 娶流璜张氏, 立业三家村, 遂占藉江阴. 师善公下四子: (明) 陈恭(西大房分祖) ; 陈宽(石塘二分祖) ; 陈信(李庄三分祖) ; 陈敏,字季勤,号云洲(舍里四分祖, 本支祖). 敏公下二子(11世): (明) 陈叔温 ; 陈叔珍. 散居地: 江苏省江阴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