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遗落山海间的“明珠”,诉说客家祖先的迁徙史

2020-04-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10
转发:0
评论:0
遗落山海间的“明珠”,诉说客家祖先的迁徙史,高远山路,林木苍苍,绿海丛中,白墙灰瓦的屋舍和西洋风学校静静地伫立着,面朝大海,

高远山路,林木苍苍,绿海丛中,白墙灰瓦的屋舍和西洋风学校静静地伫立着,面朝大海,诉说着客家祖先的迁徙历史和兴衰。

位于南澳七娘山半山腰的高岭古村,海拔200米,因山高岭险而得名。明末清初,该村周姓祖先由福建迁徙至此开基建村。1992年整村搬到山下,现无人居住。这个400年历史的客家村落,占地约30000平方米,为大鹏半岛历史价值村落中初始风貌保存最为完好的村落。在深圳大学2006年开展的《深圳东部滨海地区历史价值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调研课题确定的121个传统村落中排名第一。

近日,在高岭居民小组组长周福山带领下,记者来到高岭古村,寻访藏匿山海间的这颗“明珠”。

古香古色 如一幅中国山水画

来到高岭古村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坚实厚重的石板桥:桥面由长条石构成,桥下修成拱形。岁月的打磨让石桥蒙上一层灰黑色,由于鲜有人迹,石板上布满青苔,溪水从桥下潺潺流过。桥前有一个建桥芳名石碑,碑上文字依稀可辨。旁边的桥栏上挂着“三盛桥”字样的木匾,探枝过来的紫色簕杜鹃花迎风飘扬,仿佛在桥头迎客。

“这座桥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历经近百年岁月依然坚固如初。”周福山说,相传以前村民淌着溪水踩着石头过河,有一年发大水冲走了经过的一名村民,后来华侨捐资兴建了这座桥。由于周姓为村里主要姓氏,还有何和张两姓氏,故取名“三盛桥”,三姓高岭人都繁荣昌胜之意。

一路入村沿途风景极佳:古木参天,绿树成荫,青石古道,山泉汩汩,一路入山“只闻水声,不见泉”,如入中国山水画般的意境。村口处一座碉楼耸立,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上世纪40年代,盗贼横行,富庶一方的高岭村在村口建起碉楼。”周福山从老人那里听说,抗日时期,村民在古村的屋墙上开了枪眼来御敌,每天运粮上山,有力地支援七娘山山北创办兵工厂的建设。

中西文化 在绿水青山间相汇交融

来到高岭古村,屋舍俨然。整个古村背山面海,依山而建,坐东北朝西南,四面环山,“行列式”街巷格局,东边与西边各有一条水沟,周边景观环境优美。其中,古村核心位置一间荒废的西洋风建筑格外亮丽:圆形大拱门、希腊多立克柱式、广场的设置,在古朴屋舍的映衬下,中西文化在山水间得到意想不到的统一。“高岭古村承袭着福建祖先‘敢闯敢试’这一血脉,分散在海外的华侨达300多人,是著名的‘华侨村’。这些华侨捐资兴建高岭学校,大胆借鉴西洋元素。”周福山说,当时村民很重视教育,还专门从外面请老师来上课,多时曾有学生近百人。后来因交通不便,高岭古村全村搬迁到山下,在大碓村东新建了一个高岭新村。

说到古村,不得不说周氏祠堂。该祠堂是古村唯一尚在维护的建筑,如今逢年过节或是发财添丁,不少村民都会回来上山拜祖,祠堂成了他们维系宗族情感的一种方式。“在周氏祠堂可清晰地看到村落与海形成‘聚宝盆’形态。”周福山指着祠堂前那片野草丛生的空地说,以前地底下是月池,泉眼有水冒出来,地面上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后面是山上的风水林,如今都荒废了。

共同心愿 高岭古村能早日活化利用

让村民引以自豪的是修建于1936年的山泉取水系统。“高岭古村有深圳历史上第一套自来水系统,如今山泉水源、过滤池、水管等设施依旧保存完好。”周福山掩饰不住自豪地介绍,传说上世纪30年代,村里一位妇人在林中挑水时被山上的野兽叼走。华侨知得后,捐钱修建取水系统。修建用的“红毛泥”(进口水泥)和铜管是华侨华人从海外直接运回来的,在当时轰动了南澳。

夕阳西下,54岁的周福山要赶回山下的高岭新村,路过当年的晒谷场,“这是一个有着全村人记忆的地方。”周福山回忆,小时候常在这里爬树、嬉戏奔跑。站在晒谷场上,尽览山下一望无际的大海,望着高岭新村,仿佛看见当年这里的壕沟,摆放着几台华侨买回来的大炮,威风无比。

看到路边杂草向前拔除,看到故居久久发呆,看到熟悉古迹总是遥想当年……周福山深爱着高岭古村的一草一木。20岁出头便离开村里出外谋生的他,2010年,回到了村里。在外打拼了近20年的他和村里人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盼望着高岭古村能早日活化利用起来。

来源:深圳侨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烈女碑的诉说
烈女碑的诉说故事发生在清光绪元年四月十五日。元氏城东八里李村,东北一里,有大闺女坟。立石碑,横额“万古流芳”,右竖行:奉旨旌表。中间竖刻:王娇姐之墓。左下:光绪十年元氏县知事恩春立。其中的故事,有一段顺口溜:元氏城西万花山,四月十五好香烟。远近争相去赶庙,男男女女上了山。李村有个王半仙,烧香拜佛几十年。夫妻二人西山去,家中留下女婵娟。凶徒歹心生恶意,逾墙调戏谋不端。铡刀威吓誓不从,王女贞烈美名传。王氏娇姐,年十九,面目姣好,待字闺中。四月十五这天,王半仙对女儿说:“闺女,我们上山进香,你看守门户。把鸡狗猪喂了。”女点头应。家中王小姐,打发父母出门,插上门闩。回屋挑针绣花。一会儿,提上喂食桶猪狗鸡喂了。隔壁李二鬼,人称二流子,游手好闲,早对王家小姐垂涎三尺。这日,看半仙两口子赶庙,家中只一女在家,觑个正着。瞅准机会上门:“翠花,开门啊。”翠花,女子的香名。“干嘛哩?”“借你家簸箕使使。”隔着...
· 梁姓的迁徙史
梁姓在晋代以前集中繁衍于北方各地,且以西北为主要的分布地区。秦汉之际梁姓散居于河东(今属山西),汉景帝时,有梁林为太原太守。西汉末年,梁氏自河东迁居北地(今陕西耀县、富平一带)。汉平帝时,梁姓后裔已分为两支:一居安定(今甘肃东部及宁夏大部分地区);一居扶风(今陕西关中西部一带)。梁姓南迁是西晋“永嘉之乱”之时,有梁芳以族随晋渡江,便大举繁衍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合浦(今属广东河浦)之间,其后梁遐开基福建福州,是为闽、粤始祖。隋唐时期,梁姓在南方又有了新的发展。宋末因金兵入主中原,直到蒙古军南下,梁姓再次南迁,至元、明梁姓在广东、福建、浙江已发展成大族,并遍及全国各地。香港地区的梁姓,一般来自广东的番禺、新会、顺德、南海等地;台湾的梁姓,一般来自江苏、浙江和福建。据统计,在1946年以前,80%的台湾人都来自福建,其中漳州人、泉州人最多。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台湾的汉族人口急剧上升,约占全岛人...
· 殷明珠的故居
殷明珠故居[来源:吴江日报│作者:吴江日报│时间:2012/5/309:24:38]在很大程度上,名人故居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的一张文化名片,一道有着历史文化沉淀的风景线,是不可再生的宝贵人文资源,也是一个地方发展的资本。黎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南宋有赵老、魏宪;明代有太常寺少卿凌信;明末有“满门风雅”名驰大江南北的叶氏午梦堂一家;清代有工部尚书周元理;近代有爱国诗人柳亚子、女革命家张应春、中国第一代影星殷明珠和参与审判日本战犯的国际大法官倪征等。他们不仅留下了大量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也使黎里古镇充满了浓郁的人文色彩。遗憾的是虽然他们遗迹尚存,但少以故居的形式存于市。即便存于市的也大多鲜为人知,比如中国第一代影星殷明珠故居。据资料显示,殷明珠故居位于夏家桥北堍,具体哪,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夏家桥,我熟得很,桥下岸就是黎里中心小学,那可是儿子读小学的地方,那时几乎每天都要走过夏家桥,但惭愧的是,在...
· 源流——客家刘氏大迁徙
刘姓是全国第四大姓,总人口数超过8000万,刘姓有一个最庞大的支系--客家刘氏。这个支系虽然不见载于任何中国正史,但却人丁兴旺,人口占当今刘姓的十之三四,人口达2700多万。现在海内外客家民系的汉族刘姓绝大部分属祥公的后裔,而且其成员移居海外的特别多,是刘姓家族中最具有开拓精神的家族。据我刘氏族谱记载:客家刘氏源自帝尧。帝尧原姓伊耆,受封于陶(即今山东省荷泽市定陶县),复封于唐(今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为唐侯,故又为陶唐氏。帝尧第九子源明公受封于刘邑(今河北省唐县),裔孙遂以邑为氏,故为刘氏,是刘氏第一世大始祖。再传18世至夏朝累公,据《左传》记载,他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掌中即有特殊的掌纹,形似“劉累”二字,故取名刘累。累能扰龙,事夏王孔甲,后御龙有功,封为“御龙氏”。商高宗武丁时,徙封豕韦(今河南省滑县西南韦乡),故又为“豕韦氏”。刘氏远祖居山西,移山东,历夏、商、周三朝数十代,从春秋战...
· 族谱:记录客家人迁徙的血缘脉络
族谱,又叫家谱、谱牒,是一个姓氏的百科全书(续修家谱的相隔时间大多在30年左右为一个修撰期),它记载着源流、世系、世业、人文、人名、迁徙、堂坟、礼教等内容。出谱牒之曰,贺宾族属云集、祠堂内张灯结彩,省牲祭祖、叩拜祭谱、分火发烟、发粮赠香、盛宴酬宾,鼓乐齐奏。寓意发谱后,房房丁财兴旺,分火发烟,家家开枝发叶、香火鼎盛。散谱接谱仪式散族,又叫颁谱、发谱、发玉牒。其场面热闹,规模浩大,锣鼓吹打,上供叩拜。仪式有祀谱、祭祖、告文、喝彩、发粮米。按序号发谱、接谱。房属在私厅下迎谱,发烟火,粮米,叩祖、鸣炮,吃庆宴。接谱回各房族时,大家跑快步,传说跑得快,发得快,各房族很多人迎谱,谱箱一来,爆竹连连,十分喜庆热闹,家家宴请亲友,户户炊烟不息。宗祠祀谱宗祠祀谱,应先把总谱摆在神位上,再把其他谱按出谱序位放好,杀猪敬神,祭祀家谱,由一族长公和祠下最小字辈两人端谱箱给领谱人,以示传承有序,后继有人。姓氏族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