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宗谱、族谱、家谱、郡谱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021-05-2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855
转发:1
评论:0
很多人宗谱、族谱、家谱、郡谱分不清楚,今天小谱就来给大家科普科普这些族谱的常识!什么是宗谱?宗,本义为祖庙。《说文》释:“尊祖庙也。”汉贾谊曰:“流派所出为宗。”又《礼丧服小记》释:“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为小宗。”所谓别子,是指古代天子、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这里可释为别子本代称其上为祖,而别子之后裔称其上为宗。其概念是一祖之下的后裔划分为不同类型。按“宗”的含义,实还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后裔。至于宗谱则应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记其一支,均还不为宗谱,这就是宗谱区别于家谱的地方。什么是族谱?古语云:“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联属,其旁支别属。”所谓直系与旁系是相对而言,均可上溯为同祖。他们“共相联属”的,这个“属”,就是这个宗下特定的族众。族众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与族,族之于家。宗之下有因分衍或迁徙等形成一个族体,族体之下的基本单位是家,所以冠用“族谱”名的谱牒应是某宗下...

  很多人宗谱、族谱、家谱、郡谱分不清楚,今天小谱就来给大家科普科普这些族谱的常识!

  什么是宗谱?

  宗,本义为祖庙。《说文》释:“尊祖庙也。”汉贾谊曰:“流派所出为宗。”又《礼丧服小记》释:“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为小宗。”所谓别子,是指古代天子、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这里可释为别子本代称其上为祖,而别子之后裔称其上为宗。

  其概念是一祖之下的后裔划分为不同类型。按“宗”的含义,实还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后裔。至于宗谱则应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记其一支,均还不为宗谱,这就是宗谱区别于家谱的地方。

  什么是族谱?

  古语云:“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联属,其旁支别属。”所谓直系与旁系是相对而言,均可上溯为同祖。

  他们“共相联属”的,这个“属”,就是这个宗下特定的族众。族众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与族,族之于家。宗之下有因分衍或迁徙等形成一个族体,族体之下的基本单位是家,所以冠用“族谱”名的谱牒应是某宗下的一个新开辟的族体。

  族谱不是一个完全的宗族谱系,它只记述了这个宗族部分后裔。例:某支迁某地形成一个族体,它的谱系则是族谱。从整体意义上,它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宗族体系,所以族谱既不同于宗谱也区别于家谱。

宗谱、族谱、家谱、郡谱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什么是家谱?

  古语云“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又“家,谓一门之内”。所谓家谱,狭义地讲应是一直系内的本家之谱。汉以前,见之于正史载录的谱牒类书多以“世家”为名,且属王侯大夫及有社会重大影响的人物才具有。如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

  至汉,以“世本”为书目,专门记录姓氏、世系、居、作。例:世本十五篇。至隋,属谱牒的籍名多样,如:家传、家纪、家记、家史、世系、家牒、谱记等。按正史《隋书》载,首先出现在正史载录中有“家谱”冠名一书的为“杨氏家谱状并墓记”。

  隋之后,在《新唐书》中,以“家谱”冠名的才真正开始多起来,如“谢氏家谱”、“薛氏家谱”、“颜氏家谱”、“李用休家谱”等。

  按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汉书艺文志是秦汉以前著述的总录,隋书经籍志是隋以前著述的总录。”那么“家谱”一名的取用应在汉至南北朝时期。

  所以,有说以“家谱”为名始于宋代,是不确切的。作为家谱,本应为一直系之本家谱。但后来,绝大多数是凡同一区域内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后裔的共同谱牒统称为家谱。从历史上谱牒用名看,宗谱、族谱、家谱应是有一定区别的。

  什么是支谱?

  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这下的一个独特分支。

  形成或成为“支谱”的因素往往也是因分衍、择业、迁徙等原因,游离在原宗地所发展而成的,所以冠以“支谱”,它本身就表明了它属某宗之下的一个分支。支谱仍属于族谱范畴。

宗谱、族谱、家谱、郡谱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什么是家乘?

  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目录,题曰家乘。”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以家乘。

  虽然冠用家乘的不太多,但对谱牒的称谓单位则多有使用“乘”,如:付梓一大乘,发某公支下一小乘。乘,成了谱牒定量的又一别称。

  什么是郡谱?

  郡,是自春秋至隋唐时地方行政区域名,类似现代的省(区、市)级别。所谓郡谱,是本郡各姓氏集合的谱牒。

  与地方志不同的是郡谱是收录表述姓氏的专著,如:《袁州诸姓谱》、《洪州诸姓谱》等。也不同于家谱,家谱是本族一姓,郡谱是本郡多姓。另还有通国氏族方面的专著,如姓氏典,是集合全国各姓的通谱。

  什么是官修谱?

  所谓官修,是为指由皇室或官府公修的谱牒为官修谱,即若上层社会那些士大夫一类的修撰私家传乘,也须官府的审定认可。

  应该说官修谱牒是上层社会的产物,同时,也为上层社会服务。一般认为自战国至隋唐是官修谱的主流时代。只是自宋起,私修谱才大量出现,而由皇室为代表的官修谱,实际上一直延续到清亡才终止。

宗谱、族谱、家谱、郡谱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什么是私修谱?

  所谓私修谱,是相对官修谱而言的民间修谱,它包括宗谱、族谱、家谱。

  在中国历史上,唐宋之间这段时间,在谱牒的修撰史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上层社会的帝王皇室士大夫为主体的官修谱迅速向广大基层民众为主体的私修谱扩展。尤以五代之乱以后,谓“衣冠旧族多离去乡里,或爵命中绝,而世系无所考”,一些原本无业、无身份的地方豪强进入了士族阶层,其撰修谱牒也随之而变化,谱牒不再成为上流社会的专利。

  加之宋欧阳修和苏洵二公对谱牒的贡献,他们各自创制了一套完整的谱式,这两种谱式既规范了谱的体例,也推动了家谱的发展。

  这就是明代学士丘濬结论的“唐以前官修族谱,宋以后私家自修,首自庐陵欧阳氏和眉山苏氏二家,明士大夫家亦往往仿而为之”。这种“仿而为之”的私修谱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传统谱牒文化。

  宗谱、族谱、家谱有何联系和区别?

  原则上宗谱、族谱、家谱是记载人名、世系、生殁、事迹的谱牒。但从宗、族、家的早期含义看,“继别为宗”,除嫡长子以外所有的分支都纳入的这种谱牒为宗谱。

  而族谱虽意义大致与宗谱相同,但由于分居、远迁等原因,虽也将旁入谱内,其远迁的旁支并没有完整地纳入,只有本宗的部分族人,这种谱牒属于族谱。

  至于家谱,“谓一门之内”,其所记述的世系是以本家上下直系为主体,只留与本家传承收藏,例凡这种谱,应属家谱。上述三种谱牒虽有差别,但因上溯远近不一,或传袭旧谱名,故后世也大多统而称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宗谱、族谱、家谱有何联系和区别
宗谱、族谱、家谱有何联系和区别什么叫宗谱?宗,本义为祖庙。《说文》释:“尊祖庙也。”汉贾谊曰:“流派所出为宗。”又《礼丧服小记》释:“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为小宗。”所谓别子,是指古代天子、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这里可释为别子本代称其上为祖,而别子之后裔称其上为宗。其概念是一祖之下的后裔划分为不同类型。按“宗”的含义,实还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后裔。至于宗谱则应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记其一支,均还不为宗谱,这就是宗谱区别于家谱的地方。什么叫族谱?古释:“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联属,其旁支别属。”所谓直系与旁系是相对而言,均可上溯为同祖。他们“共相联属”的,这个“属”,就是这个宗下特定的族众。族众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与族,族之于家。宗之下有因分衍或迁徙等形成一个族体,族体之下的基本单位是家,所以冠用“族谱”名的谱牒应是某宗下的一个新开辟的族体。族谱不是一个完全的宗族谱系,它只
· 新编族谱和续修族谱,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区别?
族谱又称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随着姓氏的发展,我国从先秦时期就已开始系统地编修族谱,用来记录家族的来源、迁徙、繁衍、生息、婚丧、族规、家训等全部信息。但修谱的历史并不是持续的、渐进发展的。因为姓氏在诞生之初是属于贵族和有身份者的特权,普通人没有姓氏,只有名字。而古代中国的姓氏和族谱因为战乱大多遗失,现今留存下来的族谱大多是明代重修或新修的。这一时期的族谱深受理学礼教影响,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和流程。而新编族谱和续谱又有所差别。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二者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一、新编族谱的结构及内容1.序言内容包括修谱意义、家族源流、修谱过程、修谱人名目等。家族源流则分为姓氏来源及祖先迁徙情况。如金氏族谱就记载了始祖金日磾为匈奴休屠王太子,汉武帝时归汉,任光禄大夫、车骑将军,封禾宅侯,赐姓金氏。2.宗规包括祠规、家规、家训、派语等。祠规为祠堂管理的规定,
· 修谱时,“繁体”和翻译过后的“简体”性质和意义还是一样的吗、
在家谱续修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改简体为繁体或变繁体为简体的情况。由于汉字的一字多义,同字不同义的情况比比皆是,所以在繁简互换时会有很多变化。如果只是简单生硬地互相转换,很容易出现错误。本文归纳整理了一些可用作姓氏的字在繁体简体互换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供大家参考指正:1.范和範:范姓的繁体也是“范”,与简体字同形,而“範”从来就不是姓。2.岳和嶽:山岳可做山嶽。“岳”姓的繁体也是“岳”,不能翻成嶽。3.周和週:◎“周”作姓、朝代时,繁体也为“周”,与简体同形。◎圈子、周围、周到、星期的“周”繁体为“週”。◎周chou(賙),接济。4.于和於:◎于姓的繁体也是“于”,与简体同形。◎于作介词用时,繁体为“於”。◎於(yū)姓,如宋代有於清言,简体和繁体都是“於”。5.余和餘(馀):◎(1)余姓;(2)我,“余将老”;(3)阴历中“四月”的别称;这三处的“余”繁体与简体都是“余”。◎剩余的“余”繁体
· 安徽徐氏家谱、宗谱、族谱
安徽徐氏家谱、宗谱、族谱徐氏宗谱:六卷:[安徽铜陵]著者:第四次续谱小组修居第:安徽,铜陵祖先:始迁祖:[明]徐康版本:2000年,电脑排印本春谷徐氏续修宗谱:十四卷:[安徽南陵]著者:徐道浦等纂修居第:安徽,南陵祖先:先祖:[西汉]徐文义;先祖:徐偃王;始迁祖:[版本:民国12年(1923),木活字本泾川徐氏宗谱:三十卷:[安徽泾县]著者:(清)徐作舟等纂修居第:安徽,泾县祖先:版本:清同治13年(1874),木活字本徐氏宗谱:十七卷,末一卷:[安徽合肥]著者:(清)徐道峻编居第:安徽,合肥祖先:始迁祖:[明]徐有遂版本:清光绪33年(1907),木活字本泾川徐氏宗谱:五十卷:[安徽泾县]著者:徐屏如等纂修居第:安徽,泾县祖先:始迁祖:[宋]徐亮版本:民国12年(1923),木活字本春谷徐氏续修宗谱:十四卷:[安徽南陵]著者:徐国定等总理居第:安徽,南陵祖先:始祖:[西汉]徐文义;始迁祖
· 族谱中的名、字、号有什么区别
家谱作为家族文献,保存记录一个家族的悠久历史,具有敬宗收族,提高家族自豪感、凝聚力等意义,以促进家族内部团结和提高家族社会地位。正是在这种全面追求美誉的情况下,隐恶扬善是家谱自古以来的特点,由此衍生出夸大甚至编造本家族历史等问题。虽说许多谱书上都提到“循实记载”,“不虚实,不隐恶”等字样,但真正做到的并不多,大多数家谱,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冒认祖先,伪冒名族,假托攀附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家谱的史料价值,也混乱了家族的真正来源和脉络发展。家谱做伪主要表现在一下六个方面,希望有识之士在修谱过程中能规避,修撰出属于自己家族的真正家谱。第一,在姓氏说溯源上攀龙附凤。以上古和汉唐时期的帝王将相,贵胄名臣为本族的始祖或者远祖,乱认他人为祖先。通常,林姓上溯至比干,陈姓为南朝陈武帝陈霸先,李姓为李耳、李世民,洪姓为共工,张姓为张良,钱姓为少典、黄帝等都是犯了这个通病。更甚者,有些家族将一些神话人物如“杨司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