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春秋

春秋

(书)

春秋》本指先秦时代各国的编年体史书,但后世不传,现在通常指唯一留存至今的鲁国的《春秋》。鲁春秋可能是孔子的作品或该国史官的集体创作,流传至汉朝被尊为五经之一,在四库全书中属于经部(十三经之一)。

此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间鲁国与众诸侯国的大事,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体例宛若各年月的新闻标题汇编,意不在史而在“义”。辜鸿铭之《中国人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所陈即此;但《宋史》也记载北宋王安石因此批评《春秋》为“断烂朝报”(朝廷公报的断简残篇),不过王安石是否真有此说亦有争议。

春秋简介资料
编年体史书
公元前475年
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焦兹说“说《春秋》者,莫先于孟子”。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中国(东周)
中文
春秋相关文献
春秋战国中“春秋”的来历?
春秋战国中“春秋”的来历?,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
查看全文
春秋战国中“春秋”的来历?
春秋战国中“春秋”的来历?,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
查看全文
春秋战国时代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
春秋战国时代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春秋战国时代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中国的文化来源于天文,我么知道一年四
查看全文
春秋
《四书五经》关系图谱查看详细关系图四书五经图谱成书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朝廷大事亦多在此两季举行,因此“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墨子所谓“百国春秋”,俱已不传。传之唯《鲁春秋》,《春秋》遂成其专名,即《春秋经》。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最早《孟子·滕文公下》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持此说法者虽众,存疑者亦众,亦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唐代史家刘知几首先对孔子修《春秋》存疑,孙觉《春秋经解·周麟之跋》、陆佃《陶山集·卷十二答崔子方书》都有此疑问。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春秋》总十二公之事,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笔而书者必更数十人。此数十人者,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则其书法,岂能尽同?”《左传》虽言《春秋》是圣人所修,但其旨亦赞其文笔。《春秋》作者或未有定论,但孔子...
查看全文
春秋战国中“春秋”的来历?
原文标题:春秋名称的来历?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
查看全文
春秋相关标签
编年体史书
经部春秋类
春秋
六经
中国思想
孔子
四书五经
古籍
中国古籍
古籍
家族谱大览
1.春秋氏族图考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嘉庆19[1814]. 清嘉庆19[1814].-2册 引述丹例 : "是考为春秋而作凡内外传及公壳二种所载之人皆义蘻乎春秋者也是考无不备录如檀了家语史记诸书所载其有氏族可归者亦必列入---"
浏览:100
1.春秋世族谱
原书: 台北市 : 台湾商务印书馆, 民国62[1973]. 1册(页数杂异). 春秋随笔/顾奎光撰. 程氏经说/程颐撰.
浏览:100
東陽吳氏春秋, 1, 人像 1世商翁公起 派行 名目, 2006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东阳吴氏春秋编纂委员会, 2006年修. 全1册(约670页) : 插图, 肖像. 注 : 本书包含浙江省东阳县13宗吴氏派系的世系资料. 受姓始祖(1世) : (商) 吴太伯. 父周太王. 姬吴世家26世祖. 自渤海迁于平江(今无锡梅里). 升苏(船山)祖(74世) : 吴商翁,字元龙,号三存,行四十二. 暨阳7世祖. 世居暨阳县桥头独山(今诸暨市陈宅镇), 赘迁吴宁北城(今东阳市城)许氏, 又迁邑北升苏乡灵山. 本支世出延陵,越州暨阳分支. 商翁公下房祖(88世) : 吴绍,字纯祖,号诚齐,行寿六(干房,徙居钱家庄,又称船家) ; 吴彩,字纯绣,号臣川,行寿十九(坤房). 厚𡊵祖(84世) : 吴德彰,名炜,字诚卿,行显四. 越州暨阳峡山人(今诸暨市陈宅镇岭后村). 越州暨阳17世祖. 自鹿山迁永宁乡厚𡊵(今吴良村后半村). 本支世出延陵,越州暨阳分支. 子孙析置祥坞(或长坞),白坦,新塘,湖岑,泮田等地. 高城(里厅)祖(84世) : 吴泳,字希圣,号俭齐,行小十九. 义乌青口岭8世祖. 其后自义乌青口岭迁至东阳怀德乡63都高城. 本支世出延陵,越州暨阳至义乌青口岭分支. 后分: 吴袍,行庆八(里马塘派) ; 吴展,行庆十七(高城派). 岘荆祖(85世) : 吴程,字公远. 自义乌八里桥迁东岘峰. 本支世出延陵,越州暨阳至义乌青口岭及义乌八里桥分支. 后分二房 : 吴克敬,字守诚(前山,今横店镇牛背陇村) ; 吴克仁,字守忠(溪头,今横店镇棠溪村). 灵岳祖 : 吴淮,字澄之,号石峰,行开一. 仙居6世祖. 自仙居田头迁居婺东仁寿乡56都马泽桥头(今安恬吴公桥). 后分八宅(上,下,南,中,东,西,新,厚). 南岑祖(80世) : 吴芾,字明可,号湖山居士,行元三. 仙居9世祖. 世居湖山(今官路镇后里吴村),后迁南岑(今东阳市区南部). 本支世出延陵,仙居吴氏分支. 源于山阴吴氏. 芾公后有七宅(南,北,东,西,前,中,后), 及八房(元,亨,利,贞,仁,义,礼,智). 又分61房派和吴姓聚居村. 林口祖(92世) : 吴伦,字若序,行伦十一. 新昌南明吴氏22世祖. 居樟树脚. 本支世出延陵,越州新昌县南明吴氏至上小于吴氏分支. 后有两房: 吴华,字华林,行正二十九(长房) ; 吴贵,字世年,行正三十(幼房). 长林祖 : 吴有文,行礼一. 吴焜子. 世居福建小福丁州,迁温州,后迁东阳长林. 本支世出延陵,新昌吴融家族分支. 后分仁房,义房. 又分干房,坤房. 高城(外厅)祖(83世) : 吴延圭,又名凤,字怡勉. 温州永嘉之西16世祖. 本支世出延陵,吴武陵分支. 后有两房三派 : 吴彦彰,行贵二(长房贵二公派) ; 吴彦盛,字循德(贵七公派) ; 吴彦齐,字循理(三房贵四公派). 盘古祖(83世) : 吴万里,字怡远,行华四. 永嘉西吴氏家族16世祖. 本支世出延陵,系湖广至温州永嘉吴氏家族分支. 后有甘井支. 甘井祖(86世) : 吴杞,字守升,行百四. 盘古吴氏5世祖. 居石盆,徙居邑西甘井. 本支世出延陵,温州永嘉吴氏家族,东阳盘古分支. 鸡峰祖(94世) : 吴尚愍,又名大旻,号平川,行仁一. 天台17世祖. 本支世出延陵,天台吴氏分支,后徙东阳永寿鸡啼峰(今黄坑村). 尚愍公后四大房派 : 吴尧宪,字宗华,行义二(大房) ; 吴尧应,字宗富,行义三(二房) ; 吴尧懋,字宗全(三房) ; 吴尧志,字宗满(四房). 高砂祖(82世) : (宋) 吴文,字公器,号淡齐,行悌五. 本支世出吴王夫差宗系, 婺州马海至乌伤碑吴氏分支. 排行字第 : 各支排行名讳字目表见529-542页(影像285-292页). 散居地 : 浙江省东阳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1.春秋时代之世族
世族者, 封建制度之产物也.春秋时代, 各国大夫皆世袭守土, 谓之世族.本书则侧重春秋时代世族之全体说明.
浏览:100
春秋时代之世族
192 p.: ill., gen.tables. The study on the family politically influential for generations resulted from feudalism during the periods of Warring States(403-221 B.C) 世族者, 封建制度之产物也.春秋时代, 各国大夫皆世袭守土, 谓之世族.本书则侧重春秋时代世族之全体说明.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Genealogical Society, 1975. - 1 reel ; 35mm.: handwritten
浏览:0
1.春秋世族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两湖书院正学堂, 清光绪25[1899]刻本. 1册(128双叶) : 世系表 注 : 记载春秋之世自王朝以迄诸侯大夫姓氏世族源流
浏览:100
春秋导读知识
春秋三传是哪三传
春秋三传是哪三传
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1、《春秋左氏传》 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归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史书的编纂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左传》为后世所提供的春秋及其以前阶段之大量的思想史、经济史、社会史以及其它学术史的重要资料,是此前或相同时期的任何其它一部史所难以企及和不能比拟的。它对于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大事的可靠记载,填补了空白,有助于后人对中国古代文明进程的全面了解,弥足珍贵。 2、《春秋公羊传》 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止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3、《春秋谷梁传》 又称《谷梁春秋》,是为《春秋》作注解的儒家经典。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其记载时间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
浏览量:1700次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简介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简介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它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也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距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京杭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相传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夫差在攻克楚国、越过之后,为了继续北伐巩固自己的霸主之位,调集民力,开挖运河。这段运河自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这是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隋唐时期,隋炀帝迁都洛阳,为了将政治中心与当时的经济中心江南地区连通起来,下令开凿运河,沟通南北。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到了元朝,为了将南方的粮食运送到北方,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开挖了“济州河”和“会通河”,不再从洛阳绕道,而是联通北京和南京,再把沿途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南接江南运河,直达杭州。明清两代维持元运河的基础,重新疏通淤废的河段。近现代大运河在战争中曾经被迫中断,黄河改道后部分河段又一度淤废。解放后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修整,重新发挥它的作用。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起到重要的作用,沟通南北,促进了沿途城市的发展,千百年来凝结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底韵。
浏览量:1597次
春秋三传是哪三传
春秋三传是哪三传
《春秋三传》指的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榖梁传》这三本书其实是对儒家典籍《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原本注释《春秋》的书非常多,但在汉朝时期其余皆已失传,只留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本供后世学者研读。《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是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时期散文著作的代表,是儒家经典之一。《公羊传》是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所著,书中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同为儒家经典之一。《谷梁传》的作者是战国时期谷梁赤,书中主张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强调君王的权威,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是一部儒家著作。
浏览量:1141次
吕氏春秋又称什么
吕氏春秋又称什么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由秦国丞相吕不韦的主持,集合门客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这部书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期,书的中心思想是道家学说,又融合了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等思想学说,集各家之大成。《吕氏春秋》集先秦儒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包含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多万字,规模相当宏大。其中,十二纪按照月令编写,以春生、夏长、秋杀、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体现道法自然之意;八览以人为中心,围绕人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展开;六论以人的行为以及事理为主题,涵盖了人的行为尺度、处事准则、情境条件以及地利等方面。由此可见《吕氏春秋》有着严密的计划和预设,按照天、地、人三个层次的互相呼应确定主题,展开论述,体现道法自然之意。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老子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书中包含了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等理论体系,同时也保存了医学、音乐、天文历法及农业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部杂家学说代表巨著,也堪称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大创举,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浏览量:1826次
子车氏三雄是谁
子车氏三雄是谁
  据《左传·文公六年》载:“秦伯任好(即秦穆公)卒,以子车氏之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子车氏三雄指的是: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针虎  春秋时秦国子车氏三良。孔子编《诗经·黄鸟》晚诗曰:“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其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此《黄鸟》晚诗意思说:黄雀叽叽,酸枣树上息。谁跟穆公去了?子车家的奄息。说起这位奄息,一人能把百人敌。走近了他的坟墓,忍不住浑身哆嗦。苍天啊苍天!我们的好人一个不留!如果准我们赎他的命,拿我们一百换他一个。
浏览量:22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