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在古代为父母报仇杀人会被判什么刑?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11
转发:0
评论:0
在古代为父母报仇杀人会被判什么刑?,检视历史可发现,“血亲复仇”在先秦非常盛行。自东汉以降,风气为之一变,血亲复

  检视历史可发现,“血亲复仇”在先秦非常盛行。自东汉以降,风气为之一变,血亲复仇开始向“刺死辱母父者”转变。

  到了汉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轻侮法》炮制出台,根据此法,为遵从孝道而从事血亲复仇活动,触犯刑律者,降罪一等处理。

  在法律的支持下,“刺死辱母者”阳球、董仲舒六世孙董黯,“刺死辱父者”魏汤,“为父复仇者”赵娥均得到了减刑乃至免罪,以及的嘉奖。

  不少学者均指出,身为布衣的刘邦推翻秦朝建立汉朝,除了以轻徭役、薄赋税收买人心外,还需要解释高祖得天下的合理性。在制造政治神话的同时,两汉借助了儒家思想。

  孔子认为:“事行孝故可移于君,是以忠臣必求于孝子之门。”《变法与治吏:历史深处的风云人物》一书指出,两汉统治者正式看中了儒家所倡导的“孝”文化的这种特色——忠孝一体,移忠作孝,力主“以孝治天下”。他们的目的当然是想借此建立一种任何社会成员内从父母外从君主——也是全国民众家长——的道德人伦关系,从而确保君主的绝对权威,进而确保刘姓家族万世一系的天下。

  为了维护“孝治天下”,统治者以身作则,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统治者一方面运用法律手段对不孝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一方面提倡孝道,褒奖孝悌,甚至出现鼓励复仇的《轻侮法》。

  名节之士的“轻生复仇”因与《春秋》“大复仇”的经义教条不想违背,又是对血伦常的壮烈捍卫和孝义品德的非常态演示,因此尽管它常常破坏国家的现行法律秩序,却得到统治者态度暧昧的宽假。

  这部法律在章帝死后即遭到废除,汉和帝执政时,尚书张敏先后两次上书批评这部法律,认为《轻侮法》的实施导致出现大量冤案,因为很多人从这部法律中钻空子为自己开脱。不过汉朝统治着仍然为复仇留有余地,复仇也成为一种道德楷模而被效仿。到了东汉末年,因时世艰难,统治者更加强调忠君,导致士人对名节的追求,时有血亲复仇之事发生。

  及至唐朝,李世民的皇位经由玄武门之变得来,先是手足相残,继而逼父让位,“忠”“孝”都丧失了合法性。于是他转而打造自己的文治武功,无论是内政方面的贞观之治,还是“天可汗”式的赫赫武功,都有效增强了李世民的“合法性”。

  同样是为父亲报仇的徐元庆案,因武则天想要网开一面引发朝臣抵制,最后由陈子昂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他认为,既然徐元庆做好了“杀身成仁”的准备,不如干脆“正其刑”,既维护了国家律法,又成全其“德义”,执行后再“旌闾墓”,以彰其德。

  一百年后,李世民之事已被世人淡忘,此时唐朝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在执政者的需要下,“忠”、“孝”思想再次成为主流。

  名士柳宗元穿越时空去反驳陈子昂,他在《驳复仇议》中认为,陈子昂的意见不但赏罚不明,而且自相矛盾。柳宗元还在这篇著名的奏议文中指出,徐元庆报杀父之仇的行为既合于礼义,又合于法律,应予充分肯定。

  唐宪宗年间,梁悦替父报仇杀死仇人秦杲一案为情法之争划上句号。

  韩愈在《复仇状》中指出,“复仇之名虽同,而其事各异”,杀或赦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尚书省经过辩论,最终裁定梁悦为父报仇,投狱请罪,特敕免死,决杖一百,发配循州。

  从此形成案例,为父报仇可免一死,不免于流放之刑,成为封建王朝通行的规则。

  在长达两千年的孝治天下中,即使到了民国时期,“为父复仇者”也得到了的同情。1935年末,因“五省联帅”孙传芳早年违背不杀俘、不戮降的通例,斩决施从滨。施女施剑翘刺杀孙传芳后自首。

  在法庭上,施剑翘详细陈述了自己艰难的复仇历程,说道:“父亲如果战死在两军阵前,我不能拿孙传芳做仇人。他残杀俘虏,死后悬头,我才与他不共戴天。”施剑翘的陈述以及律师的辩护感动了法官和在场的旁听者,1936年2月,河北省高等法院最后判其有期徒刑七年,11个月后又遇特赦。

  可以说,中国虽然经历了五四运动、破四旧等破除封建思想的文化运动,但儒家所构筑的忠、孝思想一直深植于中国人的思维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什么米歇尔·内伊会被判死刑米歇尔·内伊被判死刑的原因是什么
米歇尔·内伊是拿破仑手下最著名的元帅之一,他出生于公元1769年的1月,在三十五岁的时候被拿破仑任命为法兰西帝国的元帅。内伊曾跟随拿破仑征战多年,他的指挥才能并不算太出众,但是内伊在作战时十分勇敢,并且对拿破仑十分忠诚,两人之间的友谊非常深厚。在1787年的时候,内伊加入了法军第五骑兵团,战马的嘶叫声和骑兵刀的寒光让他深深的爱上了这个兵种,年仅十八岁的内伊决定成为一名优秀的骑手,在那段军旅生涯中,内伊的勇敢和高超的骑术让他在骑兵团中脱颖而出,很快便成为了一名骑兵上尉。到了1799年,内伊晋升为少将,负责指挥法国轻骑兵,并且在后来的霍恩林登战役中大显身手,拿破仑很快便注意到了这个满身伤疤的将军,他对内伊的勇敢十分敬佩,决定任命内伊为法国骑兵总督察长。从那一刻开始,内伊便成为了拿破仑的亲信,和拿破仑一起出生入死,参与了许多场大战。现代人常常用“拿破仑的滑铁卢”来形容一个人的彻底失败,在滑铁卢战...
· 邓尼茨为什么只被判10年他为什么没有被判处死刑呢
卡尔·邓尼茨元帅。曾任德国总统、国防军最高统帅、海军元帅。二战中他发明了“狼群战术”,让盟军损失了2491艘舰船。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在死前留下了一份政治遗嘱任命邓尼茨为德意志帝国总统和国防军最高统帅。纽伦堡审判,邓尼茨被判处10年监禁。1956年邓尼茨被释放。出狱后,继续宣传纳粹及复仇主义。1980年12月,因心脏病去世,享年89岁,是德国二战时期的27名元帅中最后一个去世的。邓尼茨元帅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一个纳粹元帅为什么他没有被判处死刑。要知道在纽伦堡审判的其他德国将领最后的判决都比邓尼茨要重,像雷德尔因发动战争被判无期,凯特尔因反和平密谋罪、战争罪、罪等直接被处以绞刑。但是邓尼茨不同,他只判了十年的监禁。其实纽伦堡审判这是一场非常有争论的审判,二战结束后对战争罪犯的审判是否公正合法一直有着多方面的争论。纽伦堡审判的法官是来自于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这四个国家。当时苏联主...
· 商鞅变法强国:为何会被判处五牛分尸极刑
他为了在弱肉强食的现实面前争一席之地,重金网罗天下人才。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卫国的一个贵族,公孙鞅,又称卫鞅的壮年男子,便成了这重赏之下的勇夫。这也并不奇怪,老百姓盼望着风调雨顺,甚或学些磨豆腐一类,便一很知足了,过去识文断字的想中秀才,秀才又想中举人,进士。贵族想着领兵挂相印,其实都是一种心态。据说卫鞅年青时,心中的偶像便是李悝,吴起一类不安份的人。他现跑道卫国,做了一个类似于国务院总理的秘书一类的小吏。这对持才自傲的他简直是一种折磨,可在这折磨中,他却看清并学会了升官的窍门,即朝中有人才能做官,要是朝中没人,那也的绕来绕去“托”人,被托的人大概就是当今的“托儿”之类。虽然秦寿公招贤纳士是否真心,可吃过这方面亏的卫鞅,还是托了一个和秦寿公关系很好的景监来为自己铺路,当路子铺好后,见了秦寿公就心里有底了,见面就把仁义道德,尧舜禹汤之类地经纶大讲一通,可正当他讲得兴致正浓的时候,秦孝公竟打起...
· 古代为什么会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嫁制度
在中国的古代,婚姻的嫁娶是非常讲究的,男女双方要婚嫁之前必须要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么,为什么古代的婚姻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呢?网络配图在古代,旧式婚姻多为封建、包办买卖婚姻,且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经媒人撮合,也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个制度是西周至周公制定礼乐方面的制度就一直流传下来,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其中的一项。西周春秋时期的婚姻礼仪的一道程序,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诗·齐风·南山>)在人们的印象中,媒人是沟通男女双方的唯一媒介,"男女双方非媒不知名"(<礼记·曲礼上>),为中国古代的通例。网络配图过去男女结婚,没有媒人是不成的,即便真是私下定情,也得请个形式上的媒人来说亲,叫“采媒”。早在先秦时期就是这样,如《诗经·南山》的《氓》中有一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说的就是当时非媒人不可嫁的...
· 古代孝道“父母在,不远游”
明朝著名的旅游家徐霞客在编写《徐霞客游记》的时候,就曾经顾虑“父母在,不远游”,而这句话几乎是古代人基本准则。“父母在不远游”出处是孔子的言论《论语·里仁》。说的是当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子女不应该远行离开他们。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关于孝顺和家庭责任的重要观念。从孝顺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陪伴和照顾。在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例如从杭州到北京,往返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一旦子女远行,很可能数年甚至更久都无法回家,这对老年的双亲而言,是一种折磨。因此,儒家提倡子女在父母健在时尽量陪伴在他们身边,以尽孝道。当然了,在古代是农耕文明,很多人一生几乎都不曾离开居住的县乡,人们种田地为主,一般是不太会像现在人一样,背井离乡外出几百里几千里务工。然而,在如今,随着高铁,飞机,汽车,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之间的距离被大大缩短。子女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也可以打电话与父母保持联系,甚至可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