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
生平
徐悲鸿自幼随父徐达章习诗文书画,1912年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5年在上海从事插图和广告绘画。1916年入震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29年移居南京,于国立中央大学任教。
1933年起在世界各地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此后重返南京,担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1946年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曾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家庭
徐悲鸿17岁时父母为他娶亲,但他不满这门婚事离家出走,后被父亲抓回来结婚。18岁生长子取名为劫生,意即“遭劫而生”,但家人为他改名为吉生 ; 后来徐悲鸿的太太在家乡病逝,留下长子,由祖母养育,7岁时因天花而夭折。徐悲鸿不愿被家室拖累,到上海学画。认识老师兼同乡蒋梅笙教授,同时认识他二女儿蒋碧微(棠珍),蒋碧薇原已安排好许配给苏州查家,在徐悲鸿到法国前与他私奔。1927年12月26日,徐悲鸿和蒋碧微生子徐伯阳,后来生了长女徐静斐。28年后分手做了张道藩的情人。 廖静文是徐悲鸿的学生,徐悲鸿身体不好的时候照顾他,1946年嫁给比自己大28岁的老师,同年生子徐庆平、后来生女徐芳芳,一直陪伴徐悲鸿直到他去世。
绘画风格
徐悲鸿最擅长画马。在绘画创作上,他提倡“尽精微,致广大”,对中国画,提倡“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传达神情。曾创作《九方皋》、《六朝人诗意图》、《中国负伤之狮遥望美国飞虎飞将军》、《愚公移山》等寓有进步思想的历史画,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誉中外,画能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
画作
双猫立轴
鸡立轴
竹林仕女
田横五百壮士
愚公移山
李印泉先生像
战马
奔马图
徐悲鸿美术奖
中国美术界最高荣誉奖,于二〇〇三年设立。陈玉先、蔡超等画家曾荣获徐悲鸿美术奖。
相关条目
廖静文
徐庆平
张道藩
徐悲鸿纪念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