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
历史
唢呐约在元朝时由波斯传入,但在新疆西晋时期的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有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开始在中国的民间流传,明清以来民间便经常使用。
现代改革
现代国乐团流行使用经过改良的唢呐,按孔改为圆形,采用平均律。
近代中国模仿西方的交响乐团而成立了民族乐团,但在中国传统乐器中几乎没有铜管乐器。于是,作曲家在作曲时,将原本是木管乐的唢呐,改为类似交响乐团中铜管乐的角色,因此唢呐多用于雄壮需要气势的乐段。由于传统唢呐音域较小、缺乏中低音域、半音等音准难以控制,因此模仿了双簧管等乐器的按键,发展出加键中音唢呐、加键次中音唢呐、加键低音唢呐等乐器,以弥补民族乐团管乐中、低音声部的不足。
构造、发声原理
传统唢呐的管身有8个音孔,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音。发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芦苇制的哨子吹气使之振动发声,经过管身及碗的振动及扩音而发出声音。
唢呐能以嘴巴控制哨子以控制音量、音高、音色,以及各种技巧的运用,其音色音量的变化大,且能作出很圆满的滑音。唢呐演奏者必须具备视不同乐曲所需求的音色需求而调整哨子的技术。
音域
传统唢呐按音域及乐器大小可分为小唢呐(又称海笛)、高音唢呐、大唢呐,其中可再分为各种调性的唢呐,如G调小唢呐、F调小唢呐、D调高音唢呐、C调高音唢呐、G调大唢呐等等﹝调性是指放开最下面3孔时所吹出的音﹞。传统唢呐的常用音域为17度音,最常用的D调高音唢呐,音域由低音A至高音a,高音b偶尔使用,但很难吹出。
现代改良的加键唢呐,增加了按键及半音孔,以扩阔音域和稳定音准,一般可分为加键高音唢呐、加键中音唢呐、加键次中音唢呐、加键低音唢呐等。因各地区、各制造者的不同,形制以及按孔方式也有所不同,以最常见的加键中音唢呐而音,常用音域一般为18度音。
传统唢呐及其应用
传统唢呐的按孔则是椭圆形,采用七孔律
宫廷乐:包括以仪式为主的雅乐以及用于军队或表达皇帝气势用的鼓吹乐之中。
戏曲伴奏:中国北方、西南方的剧种为然伴奏中都会用到唢呐,京剧中也有少数的戏会用到唢呐。
鼓吹乐、吹打乐等器乐演出:鼓吹乐指以唢呐等管乐为主奏,打击乐伴奏的演出方式,最有名的乐种是山东鼓吹;吹打乐为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一同的演出,比较有名的乐种如像是十番锣鼓、浙东锣鼓等。这类器乐的演出多在各种节庆或地方集市时出现。
歌舞乐:用于民间歌舞的伴奏,例如南方的采茶歌舞、北方的秧歌。常用在节庆及丰收等场合。
其他类型器乐曲:如潮州音乐、北管音乐,客家汉乐、广东音乐等。
婚丧喜庆:婚嫁迎娶、超渡法事时伴奏之用。
唢呐曲选录
唢呐拥有特殊的音色及丰富的表现力,相较于在乐团中合奏,更适合于独奏。任同祥在1950年代发表百鸟朝凤后,许多民间唢呐演奏者也开始从事独奏曲的改编创作。1990年代以后并出现协奏曲,如关迺忠的花木兰唢呐协奏曲。
20世纪
《一枝花》 1959年, 任同祥改编
《百鸟朝凤》 任同祥改编
《社庆》 1965年, 葛礼道
《怀乡曲》 吉哲
《天乐唢呐协奏曲》 1988年,朱践耳
《豫西二八板》刘文金改编;郝玉岐加工
《黄土情》 1992年, 周东朝
21世纪初
《大漠长河唢呐协奏曲》 2009年, 张豪夫
《敦煌魂唢呐协奏曲》 朱晓谷
重要演奏家
任同祥
周东朝
刘英
郝玉歧
周家班唢呐:即周家吹打班,又称周家唢呐班、周家鼓乐班、菠林喇叭,是以落户在安徽省灵璧尹集菠林村的周正玉与其族人为乐手成员的民间乐班。周家班自清末创始以来历100多年,传承家族6代,乐手共100余人。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