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唢呐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11
转发:0
评论:0
历史唢呐约在元朝时由波斯传入,但在新疆西晋时期的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有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开始在中国的民间流传,明清以来民间便经常使用。现代改革现代国乐团流行使用经过改良的唢呐,按孔改为圆形,采用平均律。近代中国模仿西方的交响乐团而成立了民族乐团,但在中国传统乐器中几乎没有铜管乐器。于是,作曲家在作曲时,将原本是木管乐的唢呐,改为类似交响乐团中铜管乐的角色,因此唢呐多用于雄壮需要气势的乐段。由于传统唢呐音域较小、缺乏中低音域、半音等音准难以控制,因此模仿了双簧管等乐器的按键,发展出加键中音唢呐、加键次中音唢呐、加键低音唢呐等乐器,以弥补民族乐团管乐中、低音声部的不足。构造、发声原理传统唢呐的管身有8个音孔,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音。发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芦苇制的哨子吹气使之振动发声,经过管身及碗的振动及扩音而发出声音。唢呐能...

历史

唢呐约在元朝时由波斯传入,但在新疆西晋时期的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有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开始在中国的民间流传,明清以来民间便经常使用。

现代改革

现代国乐团流行使用经过改良的唢呐,按孔改为圆形,采用平均律。

近代中国模仿西方的交响乐团而成立了民族乐团,但在中国传统乐器中几乎没有铜管乐器。于是,作曲家在作曲时,将原本是木管乐的唢呐,改为类似交响乐团中铜管乐的角色,因此唢呐多用于雄壮需要气势的乐段。由于传统唢呐音域较小、缺乏中低音域、半音等音准难以控制,因此模仿了双簧管等乐器的按键,发展出加键中音唢呐、加键次中音唢呐、加键低音唢呐等乐器,以弥补民族乐团管乐中、低音声部的不足。

构造、发声原理

传统唢呐的管身有8个音孔,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音。发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芦苇制的哨子吹气使之振动发声,经过管身及碗的振动及扩音而发出声音。

唢呐能以嘴巴控制哨子以控制音量、音高、音色,以及各种技巧的运用,其音色音量的变化大,且能作出很圆满的滑音。唢呐演奏者必须具备视不同乐曲所需求的音色需求而调整哨子的技术。

音域

传统唢呐按音域及乐器大小可分为小唢呐(又称海笛)、高音唢呐、大唢呐,其中可再分为各种调性的唢呐,如G调小唢呐、F调小唢呐、D调高音唢呐、C调高音唢呐、G调大唢呐等等﹝调性是指放开最下面3孔时所吹出的音﹞。传统唢呐的常用音域为17度音,最常用的D调高音唢呐,音域由低音A至高音a,高音b偶尔使用,但很难吹出。

现代改良的加键唢呐,增加了按键及半音孔,以扩阔音域和稳定音准,一般可分为加键高音唢呐、加键中音唢呐、加键次中音唢呐、加键低音唢呐等。因各地区、各制造者的不同,形制以及按孔方式也有所不同,以最常见的加键中音唢呐而音,常用音域一般为18度音。

传统唢呐及其应用

传统唢呐的按孔则是椭圆形,采用七孔律

宫廷乐:包括以仪式为主的雅乐以及用于军队或表达皇帝气势用的鼓吹乐之中。

戏曲伴奏:中国北方、西南方的剧种为然伴奏中都会用到唢呐,京剧中也有少数的戏会用到唢呐。

鼓吹乐、吹打乐等器乐演出:鼓吹乐指以唢呐等管乐为主奏,打击乐伴奏的演出方式,最有名的乐种是山东鼓吹;吹打乐为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一同的演出,比较有名的乐种如像是十番锣鼓、浙东锣鼓等。这类器乐的演出多在各种节庆或地方集市时出现。

歌舞乐:用于民间歌舞的伴奏,例如南方的采茶歌舞、北方的秧歌。常用在节庆及丰收等场合。

其他类型器乐曲:如潮州音乐、北管音乐,客家汉乐、广东音乐等。

婚丧喜庆:婚嫁迎娶、超渡法事时伴奏之用。

唢呐曲选录

唢呐拥有特殊的音色及丰富的表现力,相较于在乐团中合奏,更适合于独奏。任同祥在1950年代发表百鸟朝凤后,许多民间唢呐演奏者也开始从事独奏曲的改编创作。1990年代以后并出现协奏曲,如关迺忠的花木兰唢呐协奏曲。

20世纪

《一枝花》 1959年, 任同祥改编

《百鸟朝凤》 任同祥改编

《社庆》 1965年, 葛礼道

《怀乡曲》 吉哲

《天乐唢呐协奏曲》 1988年,朱践耳

《豫西二八板》刘文金改编;郝玉岐加工

《黄土情》 1992年, 周东朝

21世纪初

《大漠长河唢呐协奏曲》 2009年, 张豪夫

《敦煌魂唢呐协奏曲》 朱晓谷

重要演奏家

任同祥

周东朝

刘英

郝玉歧

周家班唢呐:即周家吹打班,又称周家唢呐班、周家鼓乐班、菠林喇叭,是以落户在安徽省灵璧尹集菠林村的周正玉与其族人为乐手成员的民间乐班。周家班自清末创始以来历100多年,传承家族6代,乐手共100余人。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唢呐
1、唢呐的种类、形制和演奏技巧唢呐为双簧单管乐器,由哨、气盘(气牌)、芯子(侵子)、杆和碗五部分组成。唢呐的杆多为木制,管身上开有8个音孔(前7后1),管的上端插入芯子,芯子上套有气盘和芦苇做的哨,芯子插入管身的深浅影响到调高。杆的下端装有碗。碗又叫喇叭口,用以扩大音量,并可小幅度地调整音高。唢呐品种繁多,民间以杆的长短不同,分为5种,即:小唢呐、中唢呐、大唢呐柏木杆海笛。小唢呐,杆长6.5寸-9寸,其中最常用的是7寸杆(又称三岐子)。流行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多用来独奏、合奏,或为歌舞、说唱音乐伴奏。中唢呐,杆长9.5寸-12寸,其中最常用的是11寸杆(又叫黑杆子)。流行在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音量介于大唢呐和小唢呐之间,音色较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因流行在南方、小唢呐和中唢呐又被北方人称为“南方唢呐”。大唢呐,杆长12.5寸-17寸,其中最常用的是15寸杆(又名...
· 河南-沁阳唢呐
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音量大,音质粗犷嘹亮,适合表现热烈奔放及大喜大悲的情绪。沁阳唢呐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添加了闷子、手搦、卡腔、管子等附属乐器,使表现力和演奏内容更为丰富。当地民间遇有红白喜事、生辰庆典、庙会等活动都会请唢呐班前往演奏。唢呐表演
· 唢呐教授仲冬和
简要介绍:唢呐教授仲冬和(1939.11―2012.5),男,1960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器乐系,主攻唢呐,兼学笙,打击乐器。1965年毕业分配到山东艺术学院担任唢呐、笙、打击乐及吹打乐合奏等课程的教学。现是山东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山东分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打击乐专业委员会荣誉理事。中文名仲冬和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日期1939.11逝世日期2012.5逝世]2012年5月5号18点整仲冬和先生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逝世,享年73岁。科研成果]发表论文省级以上10余篇,其中国家级的有《吹戏艺术》1987年《中国音乐》第1期;《唢呐鼓吹与戏曲》:1989年《中国音院学报》“论文专辑”;《发展唢呐吹奏艺术管见》:1994年《音乐舞蹈》第2期:《呼吸与吸呼之我见》:1994年《乐器》第1期。发表论著:《唢呐吹奏法》1980年山东...
· 伴郎坐吹唢呐大爷中间连听2小时,古代什么时候有唢呐的?
近日,一伴郎接亲坐在俩唢呐大爷中间连听2小时演奏,本来最开始以为是和伴娘一起坐的,结果被分到了唢呐大爷的车,在车上只能坐在俩大爷中间,俩大爷也很卖力,坐了两个小时的车,一直在吹。其实对于唢呐这个乐器,可以说是陌生有熟悉了,只知道它是一个传统的乐器,而且唢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声音尖锐刺耳,长得也比较像喇叭,不过对于一些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来说,对于喇叭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因为不论是在什么重大的节日的时候,总是会听到唢呐声,那么你知道古代什么时候有唢呐的吗?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图源自网络唢呐最早在中国出现是在公元3世纪,当时又被称为“嘀嗒”或“喇叭”,据说是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的一种吹奏乐器,其自传入我国始,因为精通唢呐的人不多,所以并未被广泛流传。而最早在古籍中有唢呐记载的是在明代,当时明代武将戚继光将唢呐当作了军乐,“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图源自网络虽然说唢呐作为一个传统乐...
· 奇人王意芳鼻子吹唢呐
2月18日,武平县在梁野文化广场举行第五届农民文化体育节,东留乡泥洋村代表队王意芳师傅用鼻子吹唢呐,吹奏了一曲《闹新春》,让现场观众不禁叹为观止。今年55岁的王师傅自幼喜欢民间文艺和民间乐器,19岁时拜江西会昌一位老艺人为师。3年后,他开始学习鼻子吹唢呐这门绝技。经过六七年勤学苦练,才学成归来。此后,他不断接到本村或周边村庄的邀请,前去助兴演出。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他的表演逐步扩展到上杭、长汀甚至江西、广东等地,鼻子吹唢呐成为演出的亮点。“要吹好唢呐需要很大的肺活量,用鼻子吹唢呐则需要比常规吹法多几倍的气来完成。”王师傅说,“鼻子吹唢呐难度在于气息的掌握,常规的吹奏气息比较好控制,而鼻子不同,气息难以控制,稍不注意就会变音、变调。”王意芳师傅用鼻子吹唢呐表演已经有30多年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何把这门独特的绝技传承下去,成了王师傅经常考虑的问题。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也是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