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座席上的老规矩:为什么贵客要坐西边?

2017-11-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412
转发:0
评论:0
座席上的老规矩:为什么贵客要坐西边?, 按中国儒家伦理观念,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反映在座席上也是有规矩要讲究的。  古

 

按中国儒家伦理观念,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反映在座席上也是有规矩要讲究的。

 

 

古人席次尚右,右为宾师之位,居西而面东。

家塾教师和官僚们的幕客,都称为“西宾”,又称“西席”,主人称为“东家”。

所以古人尊称授业解惑之师为“西席”。

 

 

 

 

 

 

 

 

那桌上的主位是哪个位置呢?

按照中国古代的礼制,南为尊,北为卑,人的座位有南北面向之分,不能僭越。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一国之君主的座位,必须坐北朝南。

 

 

 

 

 

 

其实我国古代的礼节,席位尊卑有君臣和主宾两种。

君臣主要是南北方向来说,皇上以南面作为独尊之位,也就是南面称尊,北面称臣。

 

而主宾之礼则取东西方向,出于对宾客的尊敬,主人自坐东位;而让客人坐西位,即面东而坐。

 

 

在我们平常生活中,正向朝南的座位,也就是正座儿了。

这个正座儿,在亲朋好友聚会的时候,一定要留给家中辈分最高的人物。

 

 

当然在生活中,大家都不是以方向来区分座次,而是将座席面对门的位置定为上席。

 

同席时,应以长辈、领导让为上席,背对门的位置为下席,一般为晚辈的席位,左右为普通席位,可由主人安排就座。

 

 

针对圆桌,还有人做出了以下图表明座次讲究:

 

 

在注重礼节的中国历史上,对于座次也多有记载。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

“(赵)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

 

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自己面东而坐在尊位上,藐视其他的军吏,将夸夸其谈、狂妄自大的赵括刻画得活灵活现。

 

 

再如《汉书·王陵传》记载,项羽把王陵的母亲放在军中,王陵的使者来了,项羽就让王陵的母亲东向而坐,让使者看到自己对王母是尊敬的,以此想来招降王陵。

 

 

由此可见,在室内坐西面东是上座。

所以古人将宾客和老师安排在坐西朝东的座位上,以表示尊敬。

 

当然在过去,“西席”还有着其他指代意义。

如古典文学作品里也常把老师称为“西席”。

 

 

唐代柳宗元有诗曰:“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宾。”

 

《红楼梦》第二回中写道:

“因闻得鹾政欲聘一西宾,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

 

《儒林外史》第二回中说:

“申祥甫连忙斟一杯酒道:‘梅三相该敬一杯。顾老相公家西席就是周先生了。’”

 

 

另外在民间有一副对联赞美老师教育有方,得意门生遍布乡里:“西席桃李满桑梓,东坦龙蛇尽楷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人为什么讲究房子要坐北朝南?
现在无论是建房子还租房子,除去别的因素之外,屋子的朝向问题,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但人们不说坐北朝南还是坐西向东,而是说阴面还是阳面(说人话,接地气)。要不是钱的问题,没几个愿意住在一年四季无光的小屋子里,不说别的什么毛病,唯独光线不足就让人不舒服。那坐北朝南的屋子好处多是什么原因呢?这还得追根溯源,早在原始社会,汉族先民就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修建村落房屋,考古发现的绝大多数房屋都是大门朝南。到了商周时期,测量方向是选择环境的先行步骤,在《诗·公刘》中就有记载道:即景乃冈,相其阴阳。到了汉代,汉代政治家晁昏提出,在选择城址时,应当"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正阡陌之界。"也即是以北为阴,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为判断基准。其实由于我国处于地球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归线(北纬)以北,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来,朝南的房屋便
· 席上锦的故事
席上锦(176?――18??),字承裳;席昌明,字际云第三子。清.县贡生,清康熙年间文艺界名人。文人处士,湖南东安北应乡(伍家桥)朴塘人,成年后相宅居伍家桥上关永丰甸。生而颖异,文史技艺,自然通解。精岐黄医术,能诗,善画。遇其家召工匠有所造作,辄为之式,诸巧匠皆以为不能及。尝造寺,石工雕石柱辟邪,持斧削自琢之,随手而成。著作有《中国艺术家徵略.知素堂集》席上锦元配宝庆府新化县教谕陈天爵之女,侧室武冈州桃花坪杨氏。育七子,第五子席相表,册名居正,字仪堂,咸丰癸丑岁贡生,清诰授资政大夫,晋封光禄大夫……配蒋氏,生子三:朝Q(席芝田)、朝焕(席宝田)、朝璧(早殇),女二;继配蒋氏,女二;侧室李氏,子二朝序(席筠)、朝安(席业)。第七子席相坦,册名居拱,字治堂,咸丰某岁贡生,清诰授通奉大夫,晋封荣禄大夫……配潘氏,无子;继配零陵吕氏,生子二:朝矗ㄔ玳洌、朝渚(席蕙田)。生而颖异,文史技艺,自然通解
· 为什么要修家谱?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房谱、世谱等,是同宗共祖的男姓血亲集团,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俗人情等。中国家谱历史悠久,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数千年来,在不同时代,家谱显示了不同的形态,家谱文献成为我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完整的家谱具有哪些体例要素?谱名、祖先像赞、目录、修谱名目
· 为什么要新修家谱?
宗法社会的文献反映就是家谱,没有了宗法社会,还要编纂家谱吗?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社会问题,必须加以回答。首先,接续中国家谱编纂的传统。中国有着悠久的宗族历史,也有着悠久的家谱编纂历史。到了20世纪50年代,宗族制度崩溃,国家深入基层,行政组织代替自然组织,生产队队长代替了自然村的族长,宗族成为普通的邻居。同门观念弱化,只在红白喜事保留。现代个人负责制度,也促进了宗族的解体。那是区域组织代替血缘组织,这是必要的,但也有缺陷。在这个过程中,家族史编纂传统也遗失了。经过“文革”,中国的家谱编纂断档了三四十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家谱编纂传统在逐步恢复之中。今天有必要接续这个传统,并且要大力普及、推广这项活动,让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谱。其次,没有家谱就没有家族历史,没有完整的家族传承。家族史为什么重要?可以不写吗?不写当然可以,不影响一个普通人的生存与发展。但如果有了家族史,会更好,更有意义。不
· 庞统为什么要“自杀”?
庞统为什么要“自杀”?■汪宏华诸葛亮和庞统同是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顶尖谋士,并称为一“龙”一“凤”。大隐士司马徽曾夸赞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那么他俩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别呢?刘备一度龙凤兼得,为何还是没能安天下呢?谋士才志存在时间、空间和阴阳差《三国演义》中有四位关系非同一般的谋士:程昱、徐庶、诸葛亮、庞统。他们不但与水镜先生司马徽都有过交往,还依次以才识相差“十倍”自谦。其实,他们属于同门校友类型的集团。只是合作较为松散、隐形,仅限于推动哲学从新法家到新儒家,再到儒法混的精神层面。他们所谓的“十倍”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差,高人往往眼界远,能沉得住气,出道更晚,他们四人的出场顺序也正是昱、庶、亮、统;二是空间差,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强,管理范围大,所以有十里之才、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等说法,他们的初始战功也确乎如此,程昱取东阿县,徐庶取樊城,诸葛亮取荆州,庞统取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