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中的“欧苏格式”是什么格式,是什么时候发展成的?

2021-05-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506
转发:1
评论:0
族谱,主要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其中包含了各个时代的人文以及历史知识,是一种很特殊的文献资料。族谱作为古代的“身份证”,是一个人身份信息的重要考察来源。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即通过门第高低决定官位大小,相当于按照个人的出身来评定他的官位,你家以前是做大官的,那么你就继续做大官,你家以前是个小吏,那你就继续做小吏吧。所以,魏晋时期族谱只是一个身份证的作用。宋代经历了唐末五代的战乱,大部分家谱在战乱中丢失,没了家谱,家族世系脉络只能靠口传,但时间一长,家族世系传得不清不楚了。并且当时选拔官吏也不会看中家谱的门第地位,家谱与政治的关系也渐行渐远了。没有了家谱,很多人都不知道家族的起源,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甚至远亲关系都不联系了。家谱可以发挥凝聚家族成员团结的作用,这也是当时朝廷所需要的。当政权稳定之后,为了巩固统治,朝廷重视家谱的社会教化作用,便提倡...

  族谱,主要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其中包含了各个时代的人文以及历史知识,是一种很特殊的文献资料。

  族谱作为古代的“身份证”,是一个人身份信息的重要考察来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即通过门第高低决定官位大小,相当于按照个人的出身来评定他的官位,你家以前是做大官的,那么你就继续做大官,你家以前是个小吏,那你就继续做小吏吧。

族谱中的“欧苏格式”是什么格式,是什么时候发展成的?

所以,魏晋时期族谱只是一个身份证的作用。

  宋代经历了唐末五代的战乱,大部分家谱在战乱中丢失,没了家谱,家族世系脉络只能靠口传,但时间一长,家族世系传得不清不楚了。并且当时选拔官吏也不会看中家谱的门第地位,家谱与政治的关系也渐行渐远了。没有了家谱,很多人都不知道家族的起源,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甚至远亲关系都不联系了。家谱可以发挥凝聚家族成员团结的作用,这也是当时朝廷所需要的。当政权稳定之后,为了巩固统治,朝廷重视家谱的社会教化作用,便提倡民间编修家谱,进入了官修家谱转向私修家谱的发展时期。让许多名人亲自编修自家的家谱,比如欧阳修、苏洵、文天祥、黄庭坚、范仲淹等,欧阳修和苏洵编修的家谱影响是最大的,被称为欧苏体例。

  族谱中的“欧苏格式”是什么格式,是什么时候发展成的?

  欧式不仅有世系的传承,还有其他相关内容增加进去。体例有谱例、谱序、谱图等内容,谱序中包括得姓始末、家族源流等内容,谱例就家谱体例加以说明,谱图就是以五世一图的形式将先祖以来的世系列出。内容的扩展使家谱规模不同了,五世一图,每图的第一世与前图的第五世重叠,内容出现重复,家谱的篇幅就扩大了。欧式体例使家谱内容变得复杂,在采用后因内容增多而扩大,对家谱性质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苏式主要是将谱图改为谱表,列一总表的形式让血缘关系变得更明确,谱序中讲述编修家谱的缘由,谱后记录得姓始末、家族源流、祖先传记等内容。欧式和苏式不仅为宋代私修家谱发挥重要作用,还确定了修谱原则、体例、规范,改变了家谱门第地位的象征,重点不再是为家世、官职、婚姻等,而是为尊祖、敬宗、收族为目的,达到维护家族团结。欧苏体例还被后人继承,成为如今编修家谱的原则。

欧苏格式是怎么来的,其实就是族谱编修制度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变动引起的。现在除了欧苏格式还有苏氏、宝塔氏等族谱编修的格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宝树堂谢谱采用欧苏图谱格式
《族谱格式,刻碑文的称呼和落款》谢谱采用欧苏图谱,指的是欧阳修图谱和苏洵图谱格式,或者说吾族谱之修,自庐陵眉山后。就是说我们族谱格式,按照欧阳修、苏洵创的图谱格式。后人不要另外格式。因为他们的格式涉及辈分,由于古文化的研究渐渐稀少,但是,崇敬祖先的风气还存在,例如征地拆迁,就有迁移祖坟的现象,如果说刻碑纪念,再也不能仿照原来祖宗的儿孙格式,那样就是乱辈序的大笑话。我们采用其中的一代后人名字作为刻碑人,这样就可以落款是哪一代孙,又可以称呼哪一代祖。久远祖叫第几代远祖,迁徙第一世祖,叫鼻祖,相应近代祖宗,是有讲究的,为了详细告诉族人,我把它标注如下:中榜标识称呼落款标识zhi鼻祖考妣迁标第一世老祖宗第几代孙第几代远祖考妣第几世老祖宗第几代耳孙远祖考妣老祖宗云孙太祖考妣老祖宗乃孙烈祖考妣老祖宗弟孙天祖考妣老祖宗来孙高祖考妣老曾公老婆婆玄孙-元孙曾zeng祖考妣曾公婆婆曾孙祖考妣、显祖考妣爷爷奶奶
· 族谱网告诉您,族谱是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
又称家谱、宗谱、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
· 族谱编修指南九:常见的族谱格式
欧式:又称瓜藤式、垂珠式,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优点:亲疏易辨。缺点:无法提供个人详细信息;空白过多,纸张浪费大。苏式:又称雁行式,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苏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优点:长幼易辨。缺点:亲疏难别。▲另外,通常修谱时采用苏式的,还会同时用上欧式。比如兴宁石氏四修谱即是前面采用苏式,后面还用了欧式。欧苏混合式:此谱式采用世代分格,五世一表,直系长辈居上方,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具体记述,介绍该人生殁葬、功名职位、重大事件、配氏等。优点:既容易辨别亲疏,又能同时方便地查看某人的详细资料。缺点:十分浪费纸张。流水式:此谱式不分
· 家谱标准格式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1.谱名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
· 家谱的格式论
家谱的格式论一、谱名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二、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三、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四、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