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中的堂号,可以作为寻根溯源的依据吗?

2021-05-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577
转发:0
评论:0
堂号一词,最开始是为了记录考生们考试的名次,清代科举,童生经县、府、院三级考试合格成秀才,府考时取中前十名者被列为堂号。后来,堂号成了名门望族一家的户号,一般正厅门上都会有一块匾,上面写着“某某堂”,例如:吴昌硕祖家被称为“三让堂吴家”、瞿秋白祖家被称为“八桂堂瞿家”等等。(图片来源于网络)还有些文人,习惯给自己取一个堂号作为个人的“斋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艺名。例如宋代文人蔡京的“六鹤堂”、陆游的“双清堂”,元代文人黄公望的“三教堂”,明代文人汤显祖的“玉茗堂”、吴文华的“济美堂”、谭元春的“岳归堂”,清代文人秦荣光的“养真堂”、陈廷庆的“谦受堂”等。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堂号还是多用于同一家族的祠堂号。以前,家族人丁兴旺,数代同堂,就给这个大家族起一个统称,也就是堂号。现在,大多同姓族人聚集的地方,会共建一个共同供奉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也就是祠堂,这个祠堂的名字,就叫做堂号。我们...

  堂号一词,最开始是为了记录考生们考试的名次,清代科举,童生经县、府、院三级考试合格成秀才,府考时取中前十名者被列为堂号。

  后来,堂号成了名门望族一家的户号,一般正厅门上都会有一块匾,上面写着“某某堂”,例如:吴昌硕祖家被称为“三让堂吴家”、瞿秋白祖家被称为“八桂堂瞿家”等等。

族谱中的堂号,可以作为寻根溯源的依据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些文人,习惯给自己取一个堂号作为个人的“斋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艺名。例如宋代文人蔡京的“六鹤堂”、陆游的“双清堂”,元代文人黄公望的“三教堂”,明代文人汤显祖的“玉茗堂”、吴文华的“济美堂”、谭元春的“岳归堂”,清代文人秦荣光的“养真堂”、陈廷庆的“谦受堂”等。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堂号还是多用于同一家族的祠堂号。以前,家族人丁兴旺,数代同堂,就给这个大家族起一个统称,也就是堂号。现在,大多同姓族人聚集的地方,会共建一个共同供奉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也就是祠堂,这个祠堂的名字,就叫做堂号。

  我们经常听到的“三槐堂”“四知堂”“扶风堂”等等都是同一家族祠堂的堂号。

  在编修族谱时,堂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家族传承来记载,但有些人用堂号来寻根溯源,这样做的对的吗?

  用家谱寻根,很多人都会把“堂号”放在第一位。总认为,只要姓氏相同,堂号名字再一致,那肯定就是找到先祖始祖了。但其实,这样是错误的。

族谱中的堂号,可以作为寻根溯源的依据吗?

  其实,一个堂号并不是某个姓氏的专有堂号,有些堂号是很多姓氏都在用的,这样区分起来难度就会更大。

  大多数家族所使用的“堂号”,往往和家族当时所在的郡望有关。就以张姓举例,在很多张姓宗亲的印象中,“清河堂”是张姓中最为古老一个堂号,甚至很多张氏族人都把“清河堂”认作是张氏总堂号。可是真正翻阅家谱查询,“清河堂”的缘由和历史,主要还是源之于当年张姓郡望以清河居首,之后张氏族人在此建立了一座祠堂,便有了“清河堂”这个堂号的产生,并非张氏总堂号。而且在张姓其他比较有名的堂号中,包括“百忍堂”“孝友堂”等,均和“清河堂”没有衍生、顺承的关系存在。

族谱中的堂号,可以作为寻根溯源的依据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把“堂号”这个词语拆分来看,可以得出祠堂、名号两次词语。早在洪武年间,当时朝廷就有严格的制度,要求一个家族必须要修祠堂、修家谱,这样也方便人口信息的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家族人丁越来越兴旺,在以前还有很多仆随主姓,刻意攀附权贵的一些事情发生。

  因此,用堂号来寻根溯源,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寻根溯源
宗亲你好,我家在江西赣州信丰,那里仅有蔡姓人员百余,我⒆直玻往上是章、文、祖字辈,烦请查询我们是由哪里迁来,谢谢!
· 名字可以随便取,那姓氏可以任意选择吗?
据统计,近些年来,我国每年基本有上千万的人口出生。出生后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当然是取名字了!有些家长引经据典给孩子取得名字特别有诗意,比如:岚霏、金逍、宝珑等,有些家长则比较随意,自己喜欢什么就给孩子取名什么,比如姓车的给孩子取名车厘子,爱打游戏的给孩子取名王者荣耀。还有些家长觉得父母双方的姓氏不好取名,重新选定两个字为姓氏的,比如:春秋战国。孩子的名字可以随便取,那姓氏也可以任意选择吗?当然是不能的!《民法典》第1015条规定,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三)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少数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只有符合以上条件的才有可能选择除了亲生父母之外的姓氏,所以,春秋战国这个名字显然不符合国家规定。姓氏,标示一个
· 柳姓寻根溯源
一、寻根溯源(一)柳姓渊源根据史学家考证,柳姓源出有四:1.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鲁国展禽之后,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广韵》所载,春秋时鲁国有姬姓展氏,名获,字禽,谥号惠,食采于柳下(据史学家考证,柳下即今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西柳村),其子孙后代遂以邑名为氏,称为柳姓。又据《元和姓纂》记载,周公的裔孙鲁孝公的儿子叫无骇,字展,“公命以字为展氏”,始称为展姓。传至展禽这一代,食采于柳下这个地方,子孙就以柳为姓,世称柳氏。也就是说,柳下惠是周公之后鲁孝公的后裔,原来姓展名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为姓。2.春秋时,楚怀王之孙心,秦末大起义时被各路义军共推为首领,号义帝,建都于柳,其子孙有的以都城名柳为氏,称为柳姓。3.由其他姓氏改为柳姓。明末有曹逢春本姓曹,为避仇家而流落江湖,休于柳下,改姓柳,即柳敬亭。又有柳如是,本杨姓,也是改姓柳的。4.少数民族中柳姓。如满、蒙、
· 寻根溯源余姓
余姓来源--寻根溯源余姓来源有四中华余氏网2009年2月12日万家姓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一。寻根溯源余姓来源有四:1、春秋时秦由余之后。据《风俗通》所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以字名为氏。2、据《姓考》所载,相传夏禹之有余氏。3、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所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也。”4、由他族和他姓改姓而来。如云南镇雄县余姓,原复姓铁木,有诗为证:“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前传诗句词如此,后嗣相逢系本家”,(见《余氏总谱》),另僳僳族以鱼为图腾的挖饶时氏族,汉姓为余;羌族余约志房名,后改为余;四川、甘肃一带白马藏族之严茹氏,热则氏、陪茹氏等汉姓为余;锡伯族余木尔其氏汉姓为余;其他如苗、彝、布依、满、土家、白、保安、羌等民族均有此姓。得姓始祖由余。春秋时秦国的大夫
· 【修谱说】编修族谱,真的只是老一辈寻根问祖的吗?
历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的族谱,在历史和现实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样化。有人企望从族谱中寻根问祖,有人借助族谱教化后人,有人以族谱为媒介联结血脉亲情……发展到现在,族谱所承载的意义到底有哪些?人们为什么坚持修谱呢?一、问祖寻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我们问了几千年,追寻了几千年,但能回答我们的只有族谱,“谱谍身之本也。”有了谱,我们才能知道,我们的祖先是谁,祖辈是谁。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都是族谱存在的意义。二、留本存根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若一死,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断了代,把你的祖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