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姓 百家姓排名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355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207 |
家姓 起源
家姓主要源自:姬姓、复姓。
①、出自姬 姓,以祖字为氏。据《姓苑》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孝王之子家父,周幽王时在朝中做官,称周大夫,他看到幽王爱喝酒,沉迷女色,残暴无道,整日游逸淫乐,把国家大事丢在一边,很不满意,就作了一首著名的诗《节南山》(见《诗经·小雅》)诗讽刺太师尹氏,尖锐地指出其滥用职权、任用奸佞、 贻祸人民,并以此来提醒周幽王。但周幽王根本就不听,最终导致西周灭亡。
姬家父的《节南山》一诗被载入《诗经》而千古流传,他的忠诚和正直为世人所钦佩。在姬家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家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家氏之始。
②、源自以祖字为氏。据《姓苑》和《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鲁庄公之孙名驹,字子家,子孙取祖字为姓,世代姓家。
③、出自复姓家仆氏。据《中国姓氏大全》载,周代晋国有大夫家仆徒,为家仆复姓之始。后改为单姓家,称家氏。
家姓第三个渊源:源于复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家仆氏,属于复姓简化省文为氏。
据典籍《中国姓氏大全》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家仆徒,此为家仆复姓之始。
周襄王姬郑七年(晋惠公姬夷吾六年,秦穆公嬴任好十五年,公元前645年),秦穆公为了报复没有信誉的晋惠公,率军向晋国西线推进,三战三捷,把战线推进到了黄河西岸的韩原地区,秦晋之间的“韩原大战”序幕拉开。
当年晋国发生饥荒之时,晋国大夫庆郑从秦国借来了粮食,他成了亲秦派,被晋惠公取消了车右资格,任命家仆徒为车右。
晋惠公乘坐驷马戎车(四匹战马拉的战车),率领晋国上下两军渡过黄河,邀秦穆公战于韩原(今陕西韩城)。
两军各自在韩原扎下营垒,晋惠公有点沉不住气,派了一个好脾气的大夫韩简前去查看敌人动静。韩简看完了回来说:“报告,秦国兵马少,但士气是咱两倍。”
晋惠公反问:“为什么?”
韩简实话实说:“当初您逃跑是秦国资助,您回来为君是秦国护送,您没粮食是秦国接济。后来您一再食言,把秦穆公惹毛了,秦国因此来问罪。我军的将士们都觉得理亏,没有斗志。”
战斗开始后,晋惠公驷马车陷到一滩烂泥里,车轮被深深陷住。晋惠公大喊:“家仆徒,下去给我推车轱辘去!”车右家仆徒下去,咬牙闭眼,搬车轮,御手使劲轰马,可是轮子象圆规那样,以另一只轮子为中心,不停地打转。
秦军就要包抄过来了,家仆徒使出浑身力气,也没有将战车起出烂泥里。正好原来的车右庆郑驾车从旁边经过,看见主公陷入泥淖,暗自觉得好笑。
晋惠公大怒:“庆郑,你敢不救我?”
庆郑却扭头就走,还说:“您等着!我这就找人去。”
这时候,秦穆公看见晋惠公自投绝路,陷入淤泥,大有被活捉的可能,遂驱动战车急驰前来。晋国援兵在万分危急中赶到,秦穆公不但没捉到晋惠公,半路上反倒被晋军层层包围,象一只困在垓心的野兽。
晋军大将韩简的车驾已经抓住了秦穆公的左马,促使它不能逃逸,韩简的车右则举起长戈,连连击中秦穆公的护甲。秦穆公的七层皮甲已被击穿六层,秦穆公多处负伤,心想这回完蛋了。
庆郑则在这时候过来了,看见韩简正在砍人,遂大喊:“韩大夫住手!主公那边陷泥里了,叫咱快去搬车呢!”
韩简将军为人实心,立刻喊:“收手!掉头!救主公去。”
庆郑有意地这么一搅和,秦穆公方才逃过一劫。秦穆公乘机突围脱险,马上组织反击。晋惠公刚从泥里出来,正撞上秦国的“野人兵”(步兵)。野人兵们大吼着冲上前来,抡起大木棒上去就将晋惠公战车的驷马全部打死。
晋惠公穿着重甲,赶紧跳到车下,扑了一身泥,被野人兵捉住,象捆粽子似的捆了个结实,然后丢到自己的战车上,家仆徒也被一同活捉。韩简被隔在外围,根本没法靠近,眼睁睁地看晋惠公落网,成为秦军的俘虏……
后来在秦穆公夫人穆姬(晋献公姬佹诸之女)的斡旋下,晋惠公才没成为秦国祭祀坛上的牺牲,直到答应割河西八城给秦国,才与家仆徒一起被放回国。
晋惠公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杀了庆郑。
在家仆徒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家仆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家氏,世代相传至今。
部分始祖:家父。
家姓 分布
家姓早期主要生活在中原一带,后逐渐向周边地区迁移,汉唐之际在陕西、甘肃等地形成郡姓望族,以京兆郡、南安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四川眉山等地形成主要聚居区。如今在山西 甘肃 陕西 等地有少量分布。目前家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家姓 郡望
京兆郡 即首都长安直辖区,相当于今陕西西安至华县一带。
南安郡 东汉中平五年(188)分汉阳郡置,治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今甘肃陇西东部及定西、武山等地。
家姓 堂号
京兆堂、南安堂。
家姓 姓氏源流
家姓 历史名人
家姓古代名人
家父西周,诗人。家氏,名父,周幽王时(前781-前771)贵族。《诗经·小雅·节南山》末章云“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可信《节南山》一诗乃家父所作。旧说此诗是刺幽王宠信太师尹氏,尹氏任人唯亲,使朝政昏乱,百姓遭殃。它揭露了权臣炙手可热的气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更对统治阶级奉为最神圣的“天”发出了一连串责难,“昊天不佣,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不吊昊天,乱靡有定”,“昊天不平,我王不宁”,反映了西周末年统治思想的动摇,是《小雅》中一首较好的贵族讽刺诗。
家定国宋朝(1031-1094),宋文学家。字退翁,眉山(今属四川)人。皇祐间进士及第,除雅州名山县尉。调永康军司法,徙澧州司理。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洪雅县。签书蜀州判官事,徙通判泸州,知渠州。以泸州夷人叛命,坐罪罢官。后起知怀安军,移嘉州,未行。绍圣元年,因病卒,年六十四。定国长于诗文,曾与苏轼、苏辙唱和,体格清懿。著有古律诗三十卷、杂文十卷,今已佚。
家勤国宋朝,宋学者。愿父。庆历、嘉佑间与从兄安国、定国同从刘巨游,与苏轼、苏辙为同门友。愤怨王安石久废《春秋》学,著《春秋新义》。熙宁、元丰间朝臣纷更;元佑时,司马光当政废除新法,勤国忧郁不安,作《室喻》,苏轼、苏辙读之敬叹。
家愿宋朝,宋臣。字处厚,眉山(今属四川)人。绍圣进士。元符三年(1100)为乐至令,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其大要开言路以闻直谏,详听言以观事实,从宽厚以尽人才等。崇宁初诏籍元佑、元符上书人,遂入党籍,谪监华州西岳庙。大观四年(1110)解党禁,调知双流县,因事谪英州酒税,移黄州。高宗南渡,擢知阆州,移彭州,卒。
家坤翁宋朝(1213-?),宋臣。号颐山,眉山(今属四川)人。淳祐二年,知诸暨县。历司农丞,除枢密院编修官兼度支郎中。景定三年,以户部郎中,出知抚州。坤翁博雅有家学,尝纂《景定临川志》三十五卷,《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九存其残卷。
家铉翁宋末(1213-1294),学者。眉州(治今四川眉山)人,号则堂。以荫入仕。历知常州、浙东提点刑狱、权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等。德祐二年(1276),赐进士出身,拜签书枢密院事。元兵至临安,丞相吴坚等檄告天下守令以城降,他拒不署名檄文。旋为祈请使赴元军营中,被拘留,誓不仕。被俘至河间(今属河北),开馆授徒,得释南归。学问渊博,精《春秋》。有《春秋详说》、《则堂集》。
家之巽元朝,诗人。字志行,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寓吴兴(今浙江湖州)。南宋景定间举进士,为建康制置司干官。宋末,为临安府通判。入元,尝作德政碑媚杨琏真伽,为士论不齿。尝和《三贤堂诗》,推尊苏轼,有“辞章小技应闲事,节义千年真大贤”之句。又为演福寺作观音殿碑,大骂贾似道,并为周密所讥刺。其他家姓名人有汉官吏家羡、家君;宋学者家横、家进等。近当代家姓名人有医学家家普等。
家羡汉代,曾任北海郡剧县县令。
家横宋朝,字仲本,宋代人。擅长经学。
-
赵氏族谱
赵家家谱 (23页)
上海市-上海市-浦东新区
-
氏族谱
栖原家家谱 (1743页)
不详
-
氏族谱
御家老家谱 (1343页)
不详
-
氏族谱
北家 (760页)
不详
-
氏族谱
北家 (790页)
不详
-
氏族谱
北家 (1020页)
不详
-
氏族谱
北家 (958页)
不详
-
氏族谱
狩野家 五家谱 (1413页)
不详
-
氏族谱
白姓渡名嘉家家谱 雍姓山城家家谱, 天庆 8 - 明治 27 [ 945 - 1894 ] (41页)
不详
-
钱氏族谱
上海 钱家塘 (0页)
上海市-上海市-徐汇区
-
氏族谱
土岐家谱 (1070页)
不详
-
艾氏族谱
保家艾氏 (68页)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
-
氏族谱
周姓家谱(大见谢家), 天文 10 [ 1540 ] (41页)
不详
-
杨氏族谱
杨氏家族 (0页)
不详
-
安氏族谱
安陆安家 (2页)
湖北·-孝感市-安陆市
-
罗氏族谱
弄伞罗家测试 (17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
-
殷氏族谱
环县木钵镇殷家桥村张家湾殷氏家谱 (28页)
不详
-
徐氏族谱
徐家超级家谱 (33页)
不详
-
殷氏族谱
环县殷家桥村殷良成支脉家谱 (43页)
不详
-
张氏族谱
济宁张家桥张氏家谱 (7页)
山东·-济宁市-任城区
-
「修谱说」董明珠被赶出家谱:是讲规矩还是坏了规矩?
2021-04-08
最近,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再度成为话题人物。原因竟是曾经拒绝帮哥哥走后门被踢出家谱。事情是这样的,在格力2019届大学生入职大会上,董明珠称曾与亲哥20年没有往来,家谱里也没她了。起因是经销商找她的亲哥哥拿货,董明珠没同意,结果收到哥哥的绝交信,还被从家谱中除名。直到20年后哥哥生病后她去探望,两人才冰释前嫌。事情一经披露,顿时引来海量讨论。讨论的核心集中在两个:一、女性能不能进家谱?二、该不该给亲戚开后门帮忙?为了搞清楚第一个问题,小谱特地去找了几本解放前的家谱来看。从家谱中记录的名字看,上面确实是没有女性的。为什么?因为家族、宗族的概念是伴随姓氏发展而来的。中国最古老的八个姓氏: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另一说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妊。都是女字旁。这是远古母系社会的产物。家族血缘是通过母亲和母亲的母亲来维系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性在社会分工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
-
一个家族的家风家训是如何传承下去的?从族谱中就可以看出
2021-03-29
镇江柳氏家族源远流长,他们世代或以儒为业,或以商兴家,成为镇江名门望族。清代著名学者周伯义说:“柳氏以名儒显,邑志儒林列名最多。”多年来柳氏族人发奋读书,强求学问,崇尚道德,多行善事,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才,其中柳可法、柳可荫、柳加长、柳兴恩、柳荣宗在经史研究方面成绩显著,柳昕、柳恂、柳暹在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方面善行突出,数十年如一日,对镇江的学术研究和慈善事业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尤其是在近现代,学者柳诒徵、柳谷书和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更是柳氏家族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不仅为镇江人增光添彩,在全国的史学界、知识产权界和商界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享有极高的社会知名度。而这一切,都和柳氏家族严格的家训有着密切关系。唐宋时期的柳氏家训在《同善堂纪略》一书中,我们发现有“柳善人”之称的柳昕、柳恂两兄弟落款前,都喜欢冠上“河东”的字样,表明自己属于柳氏的河东支派。这一支派在京口落户,繁衍生息。柳氏的源流同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