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刘掞藜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7
转发:0
评论:0
生平刘掞藜家乡湖南新化,地处偏远,世代耕读,刘掞藜是族中离乡读书的第一人。幼年就读新化县城的小学,“以勤敏闻”。其后到宝庆念湖南第二联合中学(今邵阳市第二中学),益发勤奋用功,因成绩优异,年年获免学费。然而因家境贫困,刘掞藜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被迫回家成婚。不久,他变卖新婚妻子的嫁妆,亲自跑到宝庆,购得石印本《正续皇清经解》、《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等书,回程时因书担负荷过重,又遇雨泥,花了两天时间才回到家。刘掞藜的叔叔以他为浪费,要把他辛苦买来的书全部烧掉,幸好被刘掞藜的祖母阻止。其后他置书于家中小阁楼,不分寒暑,日夜苦读,如是两年,扎下了坚实的经学基础。然而,刘掞藜自幼就有风湿痹萎之疾,个性又狂嗜读书,不喜运动,两年苦读,更使这一宿疾加剧。其后刘掞藜复学,入长沙雅礼大学读英语,一年后又到北京借居佛寺读书。所带金钱用光,每天只吃一餐,至“饥肠或鸣,读弗省也”。不久回到长沙,暂时担任省立...

生平

刘掞藜家乡湖南新化,地处偏远,世代耕读,刘掞藜是族中离乡读书的第一人。幼年就读新化县城的小学,“以勤敏闻”。其后到宝庆念湖南第二联合中学(今邵阳市第二中学),益发勤奋用功,因成绩优异,年年获免学费。然而因家境贫困,刘掞藜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被迫回家成婚。不久,他变卖新婚妻子的嫁妆,亲自跑到宝庆,购得石印本《正续皇清经解》、《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等书,回程时因书担负荷过重,又遇雨泥,花了两天时间才回到家。刘掞藜的叔叔以他为浪费,要把他辛苦买来的书全部烧掉,幸好被刘掞藜的祖母阻止。其后他置书于家中小阁楼,不分寒暑,日夜苦读,如是两年,扎下了坚实的经学基础。然而,刘掞藜自幼就有风湿痹萎之疾,个性又狂嗜读书,不喜运动,两年苦读,更使这一宿疾加剧。

其后刘掞藜复学,入长沙雅礼大学读英语,一年后又到北京借居佛寺读书。所带金钱用光,每天只吃一餐,至“饥肠或鸣,读弗省也”。不久回到长沙,暂时担任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教员。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师从史学大师柳诒徵,治学由经入史。当时南京高师供给学生膳宿,刘掞藜的生活渐称安定,但尚不足以支持他搜购书籍,只得利用时间帮忙校方印讲义,得酬用来购买《资治通鉴》等书,日夜钻研。此一期间,刘曾担任该校史地研究会总务部副主任,后又负责该会研究部工作。

1923年,刘掞藜在《读书杂志》上针对顾颉刚的疑古学说展开辩论,自此名扬学界,予人“信古派大将”的印象。钱玄同批评他“信经”,“仍旧不脱二千年来‘考信于六艺’的传统见解”。

1924年,冯友兰延聘刘掞藜到开封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执教,其间撰著《世界史略》,长达20万字。1927年,经沈雁冰(茅盾)介绍,转任武昌中山大学(今武汉大学)历史社会学系主任、教授。1928年又应聘任成都大学(今四川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其间撰《中国政治史》、《中国民族史》、《史学与史法简编》,共计数十万字。1930年,任武汉大学史学系教授,其间撰《中国上古史略》、《隋唐五代史要》、《宋元明清初史》,合计亦数十万字。

刘掞藜先后转任各校,一直为风湿宿疾所苦,但仍勉于讲授,很少因病痛缺课。1932年夏,因旧疾复发,辞职回乡。1935年,刘掞藜因旧疾未痊,加以气痛等症缠身,于旧历七月初七日(8月5日)病逝,得年36岁。其学生陶元珍撰《亡师新化刘掞藜先生事略》,以示纪念。

著作

专书

《世界史略》,开封中州大学

《中国政治史》,成都大学

《中国民族史》,成都大学

《史学与史法简编》,成都大学

《中国上古史略》,武汉大学

《隋唐五代史要》,武汉大学

《宋元明清初史》,武汉大学

论文

〈读顾颉刚君《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的疑问〉,《读书杂志》第11期,1923年7月1日

〈讨论古史再质顾先生〉,《读书杂志》第13-16期,1923年9月-12月

〈汉代之婚姻奇象〉,《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1卷第2期,1930年4月

〈唐代藩镇之祸可谓为第三次异族乱华〉,《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1卷4期,1930年10-12月

〈史法通论〉,《史地学报》第2卷第5号

〈儒家所言尧舜禹事伪邪真邪〉,《史地学报》第2卷第8号。

家庭

父:于1935年8月13日(刘掞藜逝世后8天)亦逝世。

母:刘掞藜逝世时尚健在。

弟:刘晋贤。

妻:某氏。

女:刘泽湘。

长子:刘藩,1924年生。

次子:刘葛,1931年生。

三子:某,1933年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藜麦
名称英语“quinoa”源于克丘亚语“kinwa”[kinwɑ]“金瓦”,现时英语也常常跟从读作[ˈkʻiːnw̩ɑː]“钦努娃”。古印加人把藜麦称作chisayamama意为“五谷之母”。“Quinoa”是克丘亚语名称“kinwa”或“kiwna”的西班牙语转音。汉语“藜麦”源于本种与中国本土植物藜为近亲;“藜亚科”﹑“藜属”的名称也来源于此。“奎藜”的“奎”字实为对西班牙语“quinua”或“quinoa”的误读,在西班牙语正字法中“qu”的发音是[k],“u”并不发音。藜麦种子生态习性藜麦原产于安地斯山脉,包括现今的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和秘鲁。适应于高海拔,在海拔4000米的高山上,藜麦能长得非常高而且强壮。现今在美国、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等地也有商业种植。人类使用考古证据显示,在5200到7000年前,非人工种植的藜麦已被用于畜牧。是南美洲最早的作物之一,约在公元前30...
· 王掞
生平入仕康熙九年(1670年)甲戌科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深得掌院学士熊赐履器重。迁左赞善,充任日讲起居注官。因病休养八年,起为右赞善。后出督浙江学政,革除积弊,提拔才俊。累迁侍读学士。康熙三十年(1691年),破格提拔为内阁学士。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迁户部侍郎,直经筵讲席。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调吏部,整顿弊政,偕同尚书范承勋、王鸿绪督修高家堰河工。位极人臣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王掞升任刑部尚书。历官工部、兵部、礼部尚书。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授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仍直经筵。次年,主持会试。立储风波当时圣祖年事已高,皇太子允礽已废,皇储未定。王掞年愈古稀,自以屡受国恩,又念及曾祖王锡爵在明神宗时曾因力主建储而蒙受骂名,遂欲承祖之志。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密奏请求圣祖立储。疏上之后,留中不发。同年冬,御史陈嘉猷等八人又论及此事,圣祖不悦,于是将御史奏本连...
· 【大律刘姓】大律刘姓的堂号——藜照堂
过去大律刘姓祖林常栽梨樘树用于音谐象征“藜照”堂号。藜照堂的得名,来自刘向燃藜读经的典故。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为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彭城人,西汉著名文学家和经学家。西汉成帝时,更名刘向,任光禄大夫,奉命在当时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校阅各种经典,后写成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别录》,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传论》等书。传说有一天,刘向在天禄阁校书至深夜,当烛尽灯灭之后,仍不肯就寝,就是暗室中背诵经书。忽有一位黄衣老人,手柱青藜杖叩门进来,接着将手中青藜杖顶端一吹,藜杖竟然燃烧起来,发出光芒,照亮了暗室。刘向见状,对老人肃然起敬,因施礼相迎,并询问老人尊姓大名。老人答道:我乃太乙之精,闻知卯金氏之子好学,特来视察。现赠你《洪范五行》之文。老人说完,果从怀中取出一卷简牍,传授给刘向。此后,刘向果然成为一代著名学者宗师,在中国文化史上建立起不朽伟业。彭城刘氏后人为了纪念这...
· 藜亚科
属千针苋属(Acroglochin)Agathophora沙蓬属(Agriophyllum)AlexandraAllenrolfea假木贼属(Anabasis)AnthochlamysAphanisma单性滨藜属(Archiatriplex)节藜属(Arthocnemum)节节木属(Arthrophytum)滨藜属(Atriplex)轴藜属(Axyris)苞藜属(Baolia)雾冰藜属(Bassia)甜菜属(Beta)–甜菜。BienertiaBlitum异子蓬属(Borsczowia)樟味藜属(Camphorosma)角果藜属(Ceratocarpus)藜属(Chenopodium)–藜麦。Climacoptera虫实属(Corispermum)单刺蓬属(Cornulaca)CremnophytonCyathobasisCyclolomaDidymanthusDissocarpusEin...
· 传说典故-藜照书院的传说
对于藜照书院,或许很多人会误以为藜照书院是黎氏家族的宗祠。其实不然,藜照书院是刘氏家族奉祀其先祖、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字学家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的宗祠。书院为何命名“藜照书院”?原来,藜照来自刘向燃藜读经的典故。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是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彭城人,西汉著名文学家和经学家。汉宣帝时,他又任谏大夫。汉元帝时,他任宗正,由于反对宦官弘恭、石显被关进牢狱,释放出来后又因为反对弘恭、石显再次入狱,最终被贬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他才得以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刘向奉命在当时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校阅各种经典。相传刘向经常在天禄阁阅读书至深夜,当烛尽灯灭之后,仍不肯就寝,就是暗室中背诵经书。有一天深夜,油尽灯熄,忽然一位穿黄衣的老人,手拄青藜杖叩门进来,见刘向独自在黑暗中安静地坐着专心背书,接着将手中青藜杖顶端一吹,藜杖竟然燃烧起来,发出光芒,照亮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