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黄宗羲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906
转发:1
评论:0
家庭、生平黄宗羲祖父黄曰中,死后被追赠太仆寺卿。其父黄尊素登万历年间进士第,亦为东林党人。黄尊素曾任监察御史(明熹宗天启中),受阉党所害,是“东林七贤”之一。黄尊素死后,尚在人世的黄曰中写下“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八个大字于墙壁上,激励黄宗羲报仇,母亲姚氏也以此劝勉。明思宗即位,黄宗羲怀锥入京伸冤,审讯时,以锥击刺阉党党人许显纯,殴打崔应元。审讯阉党党人李实之时,又以锥刺李实。虽然当时阉党势力已然瓦解,但是黄宗羲已然因这些事情声名四起,人称“姚江黄孝子”,明思宗尝叹其为“忠臣孤子”。从父遗命,黄宗羲师事晚明儒学殿军刘宗周,得蕺山之学。又苦读史书,由明代《十三朝实录》开始,进而遍读“廿一史”。黄宗羲曾参加抗清活动,也参与对阉党残余势力的斗争,并成为“复社”领导人之一,与“几社”、“应社”等士人往来。南明弘光年间,阮大铖搜捕复社人士,指复社人士为东林党余孽,黄宗羲亦名列其中,被捕入狱。弘光朝覆灭,...

家庭、生平

黄宗羲祖父黄曰中,死后被追赠太仆寺卿。其父黄尊素登万历年间进士第,亦为东林党人。黄尊素曾任监察御史(明熹宗天启中),受阉党所害,是“东林七贤”之一。黄尊素死后,尚在人世的黄曰中写下“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八个大字于墙壁上,激励黄宗羲报仇,母亲姚氏也以此劝勉。

明思宗即位,黄宗羲怀锥入京伸冤,审讯时,以锥击刺阉党党人许显纯,殴打崔应元。审讯阉党党人李实之时,又以锥刺李实。虽然当时阉党势力已然瓦解,但是黄宗羲已然因这些事情声名四起,人称“姚江黄孝子”,明思宗尝叹其为“忠臣孤子”。从父遗命,黄宗羲师事晚明儒学殿军刘宗周,得蕺山之学。又苦读史书,由明代《十三朝实录》开始,进而遍读“廿一史”。

黄宗羲曾参加抗清活动,也参与对阉党残余势力的斗争,并成为“复社”领导人之一,与“几社”、“应社”等士人往来。南明弘光年间,阮大铖搜捕复社人士,指复社人士为东林党余孽,黄宗羲亦名列其中,被捕入狱。弘光朝覆灭,乃逃回家乡。

黄宗羲曾一度东渡日本,全祖望提出黄宗羲东渡乞师,是要向日本求取援军,反抗清朝;梁启超则认为黄宗羲当时是为了躲避阮大铖的报复,才避居日本。

清兵南下时,黄宗羲曾组织“世忠营”武装抵抗。但很快被清军击败。

顺治七至十一年(1650至1654年),黄宗羲坚持抗清,遭清廷三次通缉。期间,黄宗羲派人入海向鲁王报清军将攻舟山之警。同时,黄家家祸迭起,弟宗炎两次被捕,几处极刑;儿媳、小儿、小孙女病夭;故居两次遭火。

顺治十年九月,清朝不再通缉已经解除武装的黄宗羲,黄宗羲开始著书讲学。南明残余势力失败后,黄宗羲屡拒清廷征召,继续隐居著述讲学。

后康熙帝继位,康熙帝曾接连两次征召黄宗羲赴京应博学鸿儒试,均遭黄拒绝。康熙二年至康熙十八年(1663至1679年),黄宗羲于慈溪、绍兴、宁波、海宁等地设馆讲学,撰成《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于是,康熙帝下令地方官员尽录黄宗羲著作。后康熙帝欲修《明史》,再次想起黄宗羲,曾邀黄赴京主持史局。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宗羲不入史局,而史局大事必咨之,其所辩论,史局常依之资笔削焉。”

尽管如此,黄晚年并未拒绝与满清官员的私人交往,不干涉子弟门人参与科举考试,在文章中也采用了顺治、康熙等满清年号,对于康熙也偶有赞美之辞。同为抗清志士的吕留良等人,甚至一度怀疑黄宗羲已经变节,但黄宗羲的妥协使得其作品得以避开满清文字狱,流传后世。

黄宗羲坚守了终身不仕,死时没用棺木,只在身下放了块青石板,表达了肉身“速朽”的意愿,追思了其晚年以个人品质换明朝文化流传的妥协。

黄宗羲有三子,黄百药、黄正谊和黄百家。

浙东三黄

黄宗羲和他的兄弟黄宗炎、黄宗会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有“浙东三黄”之谓。后代中的黄百家亦是清代著名学者。

学术

黄宗羲学识渊博,大凡天文、历算、音律、经史百家,释道、农工等无不深究。治学以捍卫阳明心学自任,力主诚意慎独之说。亦重史学之钻研,服膺者如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等皆以史学名家,蔚为浙东学派。

黄宗羲从文学角度强调“性情”,反映现实,表达真意。其诗风格朴实,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强意志。

天文历算

黄宗羲并精通天文历算和数学。他用推算日食的方法和阎若璩等人考证古文《梅颐尚书》系古人伪作,给当时思想界带来很大震动。黄宗羲通过对照《国语》,认为古文《尚书·汤诰》是后人“误袭周制以为《汤诰》”。并得结论“今因推日食于昭十七年六月”(鲁昭公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可见《夏书》本文不同孔书、左氏而非伪也,则不能不致疑于古文矣”。西人弗雷德·伊斯本力(英语:Fred Espenak)的数据表明黄宗羲的推算完全正确。

北宋沈括于《梦溪笔谈·技艺》中说:“淮南人卫朴精于历术,一行之流也。《春秋》日蚀三十六,诸历通验,密者不过得二十六七,唯一行得二十九,朴乃得三十五,惟庄公十八年一蚀,今古算皆不入蚀法,疑前史误耳”。沈括之说,世后没人怀疑。黄宗羲作《春秋日食历》,对此观点进行进行了分析和修正。黄宗羲用西汉三统历推算出鲁庄公十八年二月是否有闰,并用授时历并参考西方历法,说明了比月频食是不可能发生的。黄宗羲发现《春秋》中记载的两次比月食都是“前食而后不食”,并论证了《春秋》中鲁襄公二十四年有关月食的记录是错误的,而鲁庄公十八年三月日食记录是可靠。

黄宗羲用历算的方法对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代进行了探讨,写有《历代甲子考》。他重新推算了孔子的确切生辰日期,并论证了周正建子和周历改月。

黄宗羲参考西方天文学中本均轮的理论(托勒密的理论)考察了“日高于月”的说法。

数学

黄宗羲在有限性、无限性的观念认识上亦有所建树。他数学上纠正了朱熹《壶说书》中的相关错误。分析了明朝流行的算盘和《数术记遗》中记载的计算器的区别。他对乡射侯制进行了详细数学分析。

黄宗羲亦对中国和西方数学进行了平行比较,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认为西方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方法不过是对中国古代算术的窃取和修改。

乐律

黄宗羲详细注解了蔡元定乐律学,纠正了朱熹注《孟子》中的相关乐律错误。

地理

黄宗羲详细刊校了《水经注》,批驳了“分野说”。

思想背景

政治方面,明末社会,李自成发动的甲申之变和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相继发生,社会矛盾激化。

经济方面,明末清初经济结构的异动,货币起到了积累原始资本的作用,雇佣关系的滋生,江南地区手工业资本化活动的日益扩大化,史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文化方面,儒学的世俗化运动极大地冲击了程朱理学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后来阳明学的诞生是儒家思想各家具有生机与活力,这也是黄宗羲思想诞生的母体。

哲学观点

哲学上反对宋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具有唯物论的特色。

“盈天地皆心也”的观点又有唯心论的倾向。这与黄宗羲服赝阳明学,深受其影响有关。黄认为王学中“致良知”的“致”,就是“行”,两者别无二致。

民主、民本思想

黄宗羲和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是明代民本思想萌芽的代表人物,《明夷待访录》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其中《原君》是其中一篇代表作,黄宗羲于其中充分了探究为君之道,表现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明末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官员应当“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学校指一种机构)、“公其非是于学校”等观点。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仍属治权在君,并没有到达近代民主思想的标准,也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是近代民主思想,在民权理论上还超越了欧洲的卢梭。另外,有西方学者称黄宗羲为“中国自由主义先驱”。

黄宗羲定律

黄宗羲定律是指我国历史上赋税改革历朝历代都有进行,虽赋税改革目的很多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国家财政,每次税赋改革后,农民负担在短时间内确实有下降,但随后又增长到比改革进行前更高的水平,国家财政最后也得不到改善。黄宗羲将此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清华大学秦晖将此现象总结,并命名为“黄宗羲定律”。

政治、经济观点

主张土地改革,赋税改革,大量减少胥吏(中下层官员)[明清时期,胥吏的大量存在是冗官冗员的主要表现,特别是大量编外人员即白员的存在,成为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重要原因。他们依据自身的政治身份,形成利益集团,盘剥百姓,作威作福,成为社会的寄生阶层。

反对传统重农抑商,认为并强调“工商皆本”。

文学观点

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现实社会,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这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不满明代文学的刻意摹拟,摘抄剽窃之风。

文风

黄宗羲文章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写了许多传记,大力表彰爱国志士和抗敌英雄。

教育

黄宗羲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黄宗羲在他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中专门列出《学校》一章。他认为学校中也要析讲时事时政,要明是非之理,也要对政府行为有所监督。认为学校的领导(“学官”)需要有较大的权力。学校也应广开言路,成为场所。这种学校议政,参与是非判断,言论倡民主的观点在当时非常新颖。

黄宗羲并认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这种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与他深受阳明学中“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密不可分。

黄宗羲在今浙江宁波、绍兴等地办学讲学,培养了很多学生。

评价

马叙伦称道黄宗羲是秦以后二千年间“人格完全,可称无憾者”的少数先觉之一。

顾诚在《南明史》批判黄宗羲的基本论点只是一句话,东林人士是“君子”,与东林异调者为“小人”。夏允彝《幸存录》书中说:“东林之持论高,而于筹边制寇,卒无实着。”黄宗羲真不愧是刘宗周的弟子,反驳道:“夫筹边制寇之实着,在亲君子远小人而已。”

全祖望则批评黄宗羲晚年的文章质量参差不齐,和过多的谀墓之作,有负盛名,“多应亲朋门旧之请,以谀墓掩真色”。

张岱年:“黄梨洲是中国过去民主思想的一个伟大的代表。”

著名弟子

万斯同

万斯大

全祖望

章学诚

邵晋涵

仇兆鳌

黄百家

著作

《明儒学案》(中国第一部学术史)

《宋元学案》(全祖望补足)

《明史案》(迄今未见)

《明文海》

《明夷待访录》

《行朝录》

《今水经》

《大统历推法》

《四明山志》

《南雷文定》

今人编有《黄宗羲全集》

遗迹

黄宗羲

                         黄宗羲墓

黄宗羲墓;位于余姚城东南化安山下龙山东南麓,今陆埠镇十五岙村。

余姚龙泉山四先贤故里碑亭之一。碑文:明遗献黄梨洲故里。楹联:孝子忠臣祀典千秋列东庑,儒林道学史家特笔著南雷。横额:名邦遗献。乾隆年间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余姚(今属浙江)人。父黄尊素,东林党中重要人物,因揭露魏忠贤罪恶,为阉党诬陷,冤死狱中。黄宗羲深受家庭影响,重气节,轻生死,严操守,辨是非,磨砺风节,疾恶如仇;反对宦官和权贵,成为东林子弟的著名领袖。清兵南下,黄宗羲组织同志,起兵抗击,不利,走入四明山,结寨自固,又依鲁王于海上。抗清斗争失败后,从事著述。他坚决反对明末空洞浮泛的学风,倡言治史,开浙东研史之风,为清代史家之开山祖。史学之外,对经学、天文、历算、数学、音律诸学都有很深造诣。清廷多次企图罗致他,威逼利诱,终不为所动,坚不赴征,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他为保存史料而编选的《明文海》,600卷,未及刊行。黄宗羲著作宏富。《明夷待访录》是他进步思想的集中表现,也是其纵横恣肆、宏伟浑朴散文风格的鲜明表现。书中突出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带有鲜明的民主思想色彩。书中明...
· 黄宗羲的生平简介黄宗羲为何坚持裸葬自己
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的伟人之一,伟人大多出生于动荡的时代,黄宗羲就是在这样的年代里成长为一代思想大家。晚年的黄宗羲提出裸葬自己引起了家人的不解,但黄宗羲最后还是以裸葬入土,那黄宗羲为何坚持要裸葬自己呢?黄宗羲的生平简介黄宗羲,字太冲,或德冰,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是明末清初的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和教育家,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的美称。黄宗羲之墓黄宗羲的政治主张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封建君主制。黄宗羲是“东林七君子”黄尊素的长子,与弟弟黄宗炎、黄宗会合称“浙东三黄”,和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家”。黄宗羲出生于1610年,他的父亲因反对魏忠贤而受酷刑惨死,1628年,魏忠贤倒台,黄宗羲上书诛灭阉党余孽,人称“姚江孝子”。1644年,明朝灭亡,宏光政权建立,黄宗羲被捕入狱,后脱身回到余姚,开始起兵抗清。1646年,清军占领绍兴,黄宗羲三次被清朝廷捉拿,于是开始...
· 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定律黄宗羲名言警句
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和史学家。黄宗羲博学多闻,思想深邃,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的美誉。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鱼澄洞主等。是东林七君子黄尊素的长子。黄宗羲与王夫之、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共有三子,分别为:黄百药、黄正谊、黄百家。明末时坚持抗清,因此期间给家里带来了好几次祸患,家中儿媳、女儿、孙女都因此病逝。后来明朝抗清失败,清军入关后,多次拒绝出任清朝官员。最后隐居,专研学问,潜心著书而终。黄宗羲形容自己道:“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形象贴切的反映了黄宗羲的一生。黄宗羲定律黄宗羲定律实际上不是黄宗羲自己说有这个定律的。而是由今人总结出来的。黄宗羲曾指出封建赋税制度有“三害”,即“田土无等第之害,所税非所出之害,积重难返之害。”“田土无等第之害”为一害,意思就是封建赋税制度,在征税时,无论是好的田地,还是贫瘠不好的土地都按照统一的要...
· 黄宗羲简介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黄宗羲生平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明万历三十八年八月初八(1610年9月24日),黄宗羲出生于绍兴府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其地现名浦口村,属浙江省余姚市明伟乡。降生前夕,母亲姚氏曾梦见麒麟入怀,所以,宗羲乳名“麟儿”。父黄尊素,万历进士,天启中官御史,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下狱,受酷刑而死。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崔呈秀等已除,天启朝冤案获...
· 黄宗羲民主思想成因初探
摘要:本文认为,促使黄宗羲民主启蒙思想形成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明清之际开始出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政治斗争的新形势,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以及王阳明心学的内在启发等都是影响黄宗羲民主思想的关键因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