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制度对姓氏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姓氏的产生标志着婚姻观念的发展,也意味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不过,姓氏已经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几经变革,跟着小谱来了解社会制度与姓氏发展之间有哪些关联。
我国姓氏最早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以图腾为原型,最早发挥着姓氏的功能。图腾崇拜的特点是相信人们的某一血缘联合体和动物的某一种类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姓氏源于母系氏族。中国最早的姓大多带有母系社会的痕迹,如“姬、姚、姒、妫、姜、嬴”等。氏则是同姓衍生的分支,源于父系社会,也就是族号。
图源网络
周朝建立以后,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诸侯数量激增,各诸侯以分封地为姓,因此,我国的姓在周朝有一个发展高峰期,且逐渐形成规模。周以前,姓氏作为贵族的特有标志,随着许多贵族的没落和更多贵族的崛起,宗法制度开始逐步瓦解,普通百姓也开始取姓氏,姓氏的来源更为广泛,如地名、官职等。
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开始被统称为“姓氏”。但是在之前旧观念的影响下,虽然姓氏已经呈现非常多样化的趋势,但是人们仍在追求“血统高贵”。举例来讲就是,王莽建立新朝,为了证明白已有做皇帝的血统,也想方设法将王氏说成舜的后裔。
图源网络
东汉到唐中期士族门阀制度盛行,姓氏有了高低贵贱的区别。姓氏与地域产生了固定的关联,由此出现了国姓、郡姓、州姓、县姓等不同的姓氏等级。此时的人们不再追求攀附上古圣人,而是将方向转为那时的名流。那时,曹魏皇室只追源于汉相曹参,刘宋皇室只追源于汉楚元王刘交,隋皇室只追源于东汉太尉杨震。
后来,门阀制度逐渐淡化,这主要因为受到安史之乱的冲击,门阀制度崩溃,再加上科举制度的盛行,使得贫寒人家也可为官,选拔制度的中心由出身门第转变为科举成绩。唐代编写的《元和姓纂》,各姓氏依声韵排列,不再有等级、地位的区分。姓氏仅仅只是作为家族的符号发挥它的社会功能,这很大程度上表明姓氏高低贵贱地位观念的淡化。
(族谱网:www.zupu.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