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越剧

越剧

越剧,中国主要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嵊州,兴盛于上海,主要流行于苏浙沪等地区,目前为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 越剧曲调婉转柔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主旋律就采用了越剧的曲调。 越剧在早期只有男演员,进入上海发展后因女班演出广受欢迎,发展为各角色均由女演员扮演的女子越剧。1949年后,开始招收部分男演员,但现在仍以女子越剧为主。越剧原来流行于苏浙沪一带,后在中国广受欢迎。 越剧舞台语音的基础语音是嵊县方言音。在越剧发展过程中,越剧语音在嵊州方言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州音韵和官话的语音,这促使越剧扩大了观众范围。

南方的新生剧种也不乏枚举,如丹剧、杭剧、海门山歌剧、黄戏、坐子戏淮剧、杭剧、甬剧、湖剧等等。越剧是其中最具南方地域特色一一阴柔之美的典型。

越剧简介资料
表演程式主要借鉴自
传统戏剧
高炳火
浙江
越剧(
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最早建立导演制的剧种之一
嵊州方言
197
2006年05 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IV-53
1906年03月27日
越剧相关文献
浙江-越剧
浙江-越剧,越剧曾被称为“小歌班”、“绍兴文戏”、“嵊剧”等,原流行于浙江嵊州一带,19
查看全文
论越剧流派
论越剧流派,越剧在四十年代进入[尺调腔]时期后,出现了一批勇于改革,积极创新的著名演员。她们
查看全文
越剧
名称来源越剧,又叫绍兴戏,英文名YueOpera。目前对越剧的最早起源有争议,由于当时各地各人说法叫法不同,而目前可靠资料记载也各有出入,致使人们对越剧名称演变的缘由和各时期的定名时间尚未有准确的考证和认同。一般认为源于浙江等地的民间戏曲。当前主流观点一般认同以下说法:早期在嵊县(现嵊州)地区农村形成时因其以随处都可以演唱,故被称为“落地唱书”。后随落地唱书发展,收到当地民众欢迎和喜爱,逐渐形成了规模,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草台是指为农闲时在婚丧嫁娶或节庆庙会等特殊日期上进行戏剧杂耍等表演的业余班子而搭建的临时戏台)演出的戏曲形式,其被称为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草台班戏等。发展到1939年,越剧已在上海有了很多戏迷和喜好者,但是这十数家戏班在报刊广告和其他对外宣传中并未统一名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草台班戏等名称都各自沿用。后被“越吟舞台”头肩花...
查看全文
越剧
在摇篮期,它并不被称为“越剧”,而被叫作“的笃班”(因其伴奏只用笃鼓和檀板击节)或“小歌班”。“小歌班”最初多为农闲时临时组合的业余班子,以后逐渐有了职业“小歌班”。这一时期的“小歌班”主要演唱在嵊县的民间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落地唱书调”,即〔吟哦调〕,巡回在桐庐富阳、海宁、杭州一带演出,所唱剧目有:《卖婆记》、《箍桶记》读青炭》等等农村题材小戏,史称吟哦调时期。1916年左右,“小歌班”开始到上海走动,经常与绍兴戏大班同台演出。这使“小歌班”大开眼界,他们不仅学着绍剧用起了丝竹乐器,吸收了绍剧(流水)、(二凡)、(三五七)等唱腔,在表演艺术上,都有了可观的改进,在此基础上,还向在上海接触到的各剧种、曲种如:曲种如:昆剧、京剧、港簧戏、余姚的“秧歌班”、“杭州的“武林班”等积极学习,一时,“小歌班”在唱腔曲调、板式、文物场乐器配置、舞蹈、表演、化妆等舞台艺术的方方面面,都...
查看全文
越剧流派
历史1940年代,越剧第一代流派形成,包括袁雪芬的袁派、尹桂芳的尹派、范瑞娟的范派、傅全香的傅派、徐玉兰的徐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二代流派形成,包括戚雅仙的戚派、陆锦花的陆派、王文娟的王派、张云霞的张派、吕瑞英的吕派、金采风的金派、毕春芳的毕派。越剧的流派唱腔对推动越剧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越剧流派面临停止发展的境况。有人认为,流派唱腔甚至成为创新的阻力。主要流派尹派由尹桂芳创立,代表作有《何文秀》中的何文秀、《屈原》中的屈原、《沙漠王子》中的沙漠王子、《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浪荡子》中的“叹钟点”。主要演员有尹小芳、筱桂芳、宋普南、赵志刚、萧雅、王君安、茅威涛等。徐派由徐玉兰创立。代表作有《北地王》中的刘谌,《追鱼》中的张珍,《春香传》中的李梦龙,《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西园记》中的张楚华,《西厢记》中的张生等,是徐玉兰的代表作。主要演员有金美芳、徐小兰、刘丽华、汪秀月、...
查看全文
越剧相关标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越剧
上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江戏曲
家族谱大览
越氏族谱 [5卷,含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晋阳堂, 1988年重刊. 5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者 :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编纂者 : 越平庆,字治安 ; 越荣清,字穷文 ; 越普砚,字心田 ; 越庆典,字兴洲 ; 越开梓,字桐卿 ; 越重庆,字俊杰. 受姓祖 : 姬季余. 封国于越,遂以国为氏. 始祖 : 越茂生. 自江西南昌徙容城(即今之监利县). 因无嗣而招何万七之裔, 何越登公入赘. 分派祖(8世) : 越钦. 世永公之子. 生六子,分为六房. 房祖(9世) : 越其榜(大房) ; 越其桂(二房) ; 越其柽(三房) ; 越其芳(四房,止) ; 越其富(五房,止) ; 越其材(六房). 新派 : 知源益正本 立纪振纲常 作述功勋远 联宗世泽长 经伦需大展 典训永昭彰 后起文英秀 千秋事迹芳. 注 : 旧派参阅卷首26页(影像30-31页). 散居地 : 湖北省监利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越氏族谱 [5卷,含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晋阳堂, 1988年重刊. 5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者 :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编纂者 : 越平庆,字治安 ; 越荣清,字穷文 ; 越普砚,字心田 ; 越庆典,字兴洲 ; 越开梓,字桐卿 ; 越重庆,字俊杰. 受姓祖 : 姬季余. 封国于越,遂以国为氏. 始祖 : 越茂生. 自江西南昌徙容城(即今之监利县). 因无嗣而招何万七之裔, 何越登公入赘. 分派祖(8世) : 越钦. 世永公之子. 生六子,分为六房. 房祖(9世) : 越其榜(大房) ; 越其桂(二房) ; 越其柽(三房) ; 越其芳(四房,止) ; 越其富(五房,止) ; 越其材(六房). 新派 : 知源益正本 立纪振纲常 作述功勋远 联宗世泽长 经伦需大展 典训永昭彰 后起文英秀 千秋事迹芳. 注 : 旧派参阅卷首26页(影像30-31页). 散居地 : 湖北省监利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越氏族谱 [5卷,含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晋阳堂, 1988年重刊. 5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者 :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编纂者 : 越平庆,字治安 ; 越荣清,字穷文 ; 越普砚,字心田 ; 越庆典,字兴洲 ; 越开梓,字桐卿 ; 越重庆,字俊杰. 受姓祖 : 姬季余. 封国于越,遂以国为氏. 始祖 : 越茂生. 自江西南昌徙容城(即今之监利县). 因无嗣而招何万七之裔, 何越登公入赘. 分派祖(8世) : 越钦. 世永公之子. 生六子,分为六房. 房祖(9世) : 越其榜(大房) ; 越其桂(二房) ; 越其柽(三房) ; 越其芳(四房,止) ; 越其富(五房,止) ; 越其材(六房). 新派 : 知源益正本 立纪振纲常 作述功勋远 联宗世泽长 经伦需大展 典训永昭彰 后起文英秀 千秋事迹芳. 注 : 旧派参阅卷首26页(影像30-31页). 散居地 : 湖北省监利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5.越氏族谱, 5, 卷5: 钦公支下三房世系, 1988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晋阳堂, 1988年重刊. 5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者 :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编纂者 : 越平庆,字治安 ; 越荣清,字穷文 ; 越普砚,字心田 ; 越庆典,字兴洲 ; 越开梓,字桐卿 ; 越重庆,字俊杰. 受姓祖 : 姬季余. 封国于越,遂以国为氏. 始祖 : 越茂生. 自江西南昌徙容城(即今之监利县). 因无嗣而招何万七之裔, 何越登公入赘. 分派祖(8世) : 越钦. 世永公之子. 生六子,分为六房. 房祖(9世) : 越其榜(大房) ; 越其桂(二房) ; 越其柽(三房) ; 越其芳(四房,止) ; 越其富(五房,止) ; 越其材(六房). 新派 : 知源益正本 立纪振纲常 作述功勋远 联宗世泽长 经伦需大展 典训永昭彰 后起文英秀 千秋事迹芳. 注 : 旧派参阅卷首26页(影像30-31页). 散居地 : 湖北省监利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越氏族谱 [5卷,含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晋阳堂, 1988年重刊. 5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者 :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编纂者 : 越平庆,字治安 ; 越荣清,字穷文 ; 越普砚,字心田 ; 越庆典,字兴洲 ; 越开梓,字桐卿 ; 越重庆,字俊杰. 受姓祖 : 姬季余. 封国于越,遂以国为氏. 始祖 : 越茂生. 自江西南昌徙容城(即今之监利县). 因无嗣而招何万七之裔, 何越登公入赘. 分派祖(8世) : 越钦. 世永公之子. 生六子,分为六房. 房祖(9世) : 越其榜(大房) ; 越其桂(二房) ; 越其柽(三房) ; 越其芳(四房,止) ; 越其富(五房,止) ; 越其材(六房). 新派 : 知源益正本 立纪振纲常 作述功勋远 联宗世泽长 经伦需大展 典训永昭彰 后起文英秀 千秋事迹芳. 注 : 旧派参阅卷首26页(影像30-31页). 散居地 : 湖北省监利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3.越氏族谱, 3, 卷3: 钦公支下长房世系, 1988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晋阳堂, 1988年重刊. 5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者 :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编纂者 : 越平庆,字治安 ; 越荣清,字穷文 ; 越普砚,字心田 ; 越庆典,字兴洲 ; 越开梓,字桐卿 ; 越重庆,字俊杰. 受姓祖 : 姬季余. 封国于越,遂以国为氏. 始祖 : 越茂生. 自江西南昌徙容城(即今之监利县). 因无嗣而招何万七之裔, 何越登公入赘. 分派祖(8世) : 越钦. 世永公之子. 生六子,分为六房. 房祖(9世) : 越其榜(大房) ; 越其桂(二房) ; 越其柽(三房) ; 越其芳(四房,止) ; 越其富(五房,止) ; 越其材(六房). 新派 : 知源益正本 立纪振纲常 作述功勋远 联宗世泽长 经伦需大展 典训永昭彰 后起文英秀 千秋事迹芳. 注 : 旧派参阅卷首26页(影像30-31页). 散居地 : 湖北省监利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越剧导读知识
中国古代戏曲包括哪些
中国古代戏曲包括哪些
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主要是通过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结合而成,从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京剧——中国国粹之一,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 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越剧——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是影响最广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汉族戏曲之一 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现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豫剧——五大剧种之一 与京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居各地域戏曲之首。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浏览量:108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