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清代 曾国藩

曾国藩

(政治家)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系出曾氏南宗),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胡林翼并称曾胡。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曾国藩简介资料
创立
(子)
1811年11月26日
初名子城,谱名传豫
曾纪纯、曾纪第、曾纪芬、曾纪耀
字伯涵,号涤生
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1872年03月12日
曾江氏(1785—1852)
湘乡私塾
一等毅勇侯
曾毓济(1790—1857,字竹亭、麟书,竹亭公)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一等毅勇侯
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曾文正公全集》
陈氏、欧阳氏
曾国藩相关文献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名言语录及历史评价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名言语录及历史评价,曾国藩简介: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
查看全文
曾国藩的故事:曾国藩是如何发迹的
曾国藩的故事:曾国藩是如何发迹的,清代中叶,出了一个显赫于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风云人物,此公便是大名鼎鼎
查看全文
曾国藩传——咸丰三催曾国藩
? 曾国藩到衡州建湘军,咸丰皇帝不太清楚。但江忠源了如指掌,江忠源后来把曾国藩的宏图大展报告给了中央政府。咸丰并无不满,因为当时正是用兵之计。1853年11月,太平天国西征大军向武汉推进,咸丰下令要曾国藩率海陆军增援湖北。 曾国藩懊恼江忠源的大嘴巴,当时水军刚刚成立,连打鱼都困难,何况是打仗。曾国藩对江忠源抱怨说:“我原意是等把水陆两军练好后再上报朝廷
查看全文
曾国藩会看面相?曾国藩对联集
说到曾国藩,我们在批评其过错,肯定其功绩,赞扬其所说之至理名言时,也不能否认他在识人任人方面的才能。以他为首的曾系一脉,在当时翻云覆雨,对内镇压太平天国,对外抵御外族侵略,于文学上建树颇多,于事理上为人称道。江忠源、李鸿章、吴汝纶、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俞樾、李元度、彭玉麟等等。这许多的能人异士,皆聚于曾国藩左右,由他教导引荐,供其驱使。因为他
查看全文
曾国藩名言
曾国藩名言1.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2.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3.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4.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5.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6.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7.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8.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9.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10.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
查看全文
曾国藩相关标签
湘乡大界曾氏
清朝入祀贤良祠
1872年逝世
清朝一等侯
清朝直隶总督
1811年出生
清朝协办大学士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进士
清朝儒学学者
清朝书法家
内阁学士
清朝训诂学家
清朝庶吉士
谥文正
湘军人物
道光十四年甲午科湖南乡试举人
清朝体仁阁大学士
清朝翰林
清朝诗人
清朝两江总督
政治家
文学领域
军事家
镇压太平天国
理学家
洋务运动
曾国藩导读知识
曾国藩十六字箴言
曾国藩十六字箴言
曾国潘的十六字箴言是“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这句话的意思是,事情发生时要顺其自然,顺应万物的规律,坦然面对,活在当下,不过度担忧未来还未发生的事,要心无杂念地做好眼前的事,不要去留恋和纠结过往之事。这句话是曾国潘告诫自己的子女,面对事情不必惊慌,人生潮起潮落是正常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可以永远抱着坦然平静的态度面对世事变迁,不必惊慌,也不用太过忧虑,充满忧虑的人生是不会幸福的。珍惜当下,活在当下,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这样人才不会一直沉浸在过去的悲痛中,也不会为未来而心慌,做好现在该做的事就足矣。这句话原文出自《曾国藩文集》,简短的十六个字,道尽了人生处事的智慧。
浏览量:2037次
曾国藩家训名言
曾国藩家训名言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他除了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有显著成就,在文学方面亦是硕果累累。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他汲取其他思想,深度解读理学的过程中提出气学心学、理一理论、尊礼、体用经世、躬行实践等思想。另外,他还创作出大量的文集,严复、林纾、谭嗣同、梁启超等都受到他文风的影响,其中他的家训现在也仍旧具有指导育人的作用。《曾国藩家训》是根据他的家书、家训等史料整理而成,主要分为悔弟篇、戒傲篇、谕儿篇。充分体现了曾国藩在修身治学、为人处世、从政治军、谨守家风等方面的过人之处,对后世的教导意义很大。【曾国藩家训名言】01、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02、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03、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04、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05、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06、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07、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08、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09、夫知之而不用,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10、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怀次浩大是真正受用。11、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12、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浏览量:1288次
曾国藩家训16字原文
曾国藩家训16字原文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时期的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也是湘军首领,曾国藩一生都很关注家庭教育,在教育上把教育子女的重点放在修“心”、修“身”、修“行”上,要求要劳逸适度,惩忿窒欲,对人要谦敬、宽容,不能清高刻薄,而生活上也要去奢侈之风。 在现在流传较广的是曾国藩家训中的16字,那就是:“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而此外,曾国藩的作品中还有《曾文正公全集》、《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冰鉴》、《曾国藩家书》等和家训相关的文献作品,其中还有《曾文正公家训》是曾国藩撰写,后世编辑整理的文集,在后世还有现代学者整理的《曾国藩家训》从为人处世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曾氏家训和家书等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查询。
浏览量:2206次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共收录家书435通,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曾国潘家书共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主要内容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在为人处世方面,曾国潘坚持“拙诚”、“坚忍”的原则,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他性格坚韧,不畏艰苦,努力自强,并安慰自己的弟弟:“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属中嘱咐自己的儿女:“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潘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他主张以礼治军:“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他极力劝导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在战略战术方面,曾国潘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曾国潘家书》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后人可以借助它研究曾国藩的从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
浏览量:1452次
曾国藩16字人生格言
曾国藩16字人生格言
曾国藩,原名曾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潘一生所总结的关于治军、为政、修身、治学、持家、处世等方面的重要思想,内容深刻,发人深思,其中还有曾国潘赠送给朋友的16字格言,这句格言其实是一幅对联,原文是这样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所有的事情,大致都可以分为两步来处理,第一步是制定计划,第二步是实施。在制定计划时要从”大处着眼“,要有开阔的视野,有大局观,这样才能进行超远的规划。定好目标好,就去实行,而做事时要从小事入手,不能眼高手低,要逐步去实施自己的规划,无论多么远大的目标,多么伟大的壮举都是用双手双脚一点点完成的。后面半句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曾国潘认为沉默是金,说话前应该深思熟虑,不能说的话就不要说,能不发表的意见和观点就不要轻易发表,言多必失。守口、守身、守心,慎思、慎言、慎行。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行事讲道德,有准则,这样做人才算圆满。
浏览量:108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