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晋代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书法师承卫夫人、锺繇。

王羲之在书法艺术史上取得的成就影响巨大,被后人誉为古今之冠,尽善尽美。

王羲之的作品已无真迹传世。著名的《兰亭集序》等帖,皆为后人临摹。

王羲之简介资料
琅琊
303 年
逸少
书圣
361 年
王羲之相关文献
东晋王羲之像
东晋王羲之像,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官位右军将定,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号称“书
查看全文
王羲之
书法王羲之七岁跟书法家卫铄学习书法,庾翼在荆州见时人竞习王羲之书体,不以为然说:“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王)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相传王羲之住处附近有一小池,王羲之练完书法均在此洗笔,每日习字,久之,池水为之变黑,竟能直接蘸取充墨之用。当年王羲之在温州担任永嘉郡守之际,曾在今温州墨池坊挥洒文墨,故于温州旧鹿城区市政府前有一墨池。王羲之在南渡后,好山水与交友,“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与孙绰、许询、谢尚、支遁等宴集于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写成后两年,因不受朝廷重用,即“称病去郡”。终老嵊县金庭。许询得知王氏隐居金庭,特从萧山赶来与之为邻。卒葬于孝嘉乡济度寺。王羲之的书法实践,变当时流行的章草、八分为今草、行书、楷书,是书体转换时期平地而起的高峰。其书法尺牍散见于唐临诸法帖、十七帖、日本的丧乱、孔侍中等名品。其子王献之亦为书法家。王羲之曾...
查看全文
王羲之:長風帖
长风帖临摹本,纸本。纵27.5厘米,横40.9厘米。11行,102字。草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长风帖》又分称《长风帖》、《贤室委顿帖》、《四纸飞白帖》。 释文:每念长风,不可居忍。昨得其书,既毁顿,又复壮谓,深可忧。知贤室委顿,何以便尔,甚助,耿耿,念劳心。知得廿四日书,得(叔
查看全文
王羲之
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袒腹东床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
查看全文
书法与灵性:王羲之与鹅的故事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被誉为“书圣”,而他与鹅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成为文人雅士津津乐道的佳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传奇。相传,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尤其擅长行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池塘边驻足,观察一群悠闲戏水的鹅。鹅仪态万千,尤其是其优雅的步态和游弋水面的从容,让他洞悉书法的真谛,特别是握笔与行笔的韵律。他主张,持笔时,食指应如鹅首,高昂微曲,运笔时,则仿鹅掌划水,如此方能使心神与笔尖合一,书法自然灵动。有一次,王羲之听说会稽有一个老太太养了一只善于鸣叫的鹅,他非常喜欢,于是跟老太太商量,想要买下,但老太太不肯卖,王羲之也并未强求。王羲之特别喜欢那只鹅,于是决定带着亲友前往老太太住处观赏,老太太听说有大官要来,非常开心,于是把鹅杀了招待他们,王羲之开开心心地去看鹅,却发现已被老太太杀了招待自己,顿时伤心不已,大呼可惜。王羲之与鹅的故事,不仅展现了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体现了中国文...
查看全文
王羲之相关标签
绍兴人
303年出生
361年逝世
晋朝作家
琅邪王氏
王羲之
中国书法家
晋朝书法家
4世纪人物
王羲之导读知识
王羲之平安帖
王羲之平安帖
《平安帖》,是王羲之的书法精品力作,因隔水上标题“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平安帖”而名。曾被乾隆帝盛誉可以媲美“三希堂”瑰宝,《平安帖》可称顶级藏品,《平安帖》最早见于《宣和书谱》著录,四行,四十一字。释文: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岁忽终。感叹情深。念汝不可往。得去十月书。知姜等平安。寿故不平。复悬心。顷异寒。大意: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诸人,岁月如逝,转眼又快要到年终了,深为感叹。我很想念你们,但又不能前往见你们。收到你们去年十月的来信,知道、姜等人的近况尚好,只是寿的旧病尚未恢复,令我十分担忧。最近天气异常寒冷。
浏览量:928次
王羲之后代
王羲之后代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善书法,少从卫夫人学,后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兼擅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王羲之后代有: 长子王玄之:字伯远,早逝。次子王凝之:字叔平,东晋官员、书法家。三子王涣之:参与兰亭集会。四子王肃之:字幼恭,历任中书郎、骠骑将军咨议。五子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黄门侍郎。六子王操之:字子重,官至豫章太守。七子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东晋书法家、诗人、画家。女儿王孟姜:嫁南阳人刘畅。
浏览量:1481次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浏览量:1367次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在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之的儿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之等四十一人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以流觞曲水的形式作诗。在这次集会上,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未做诗被罚酒三杯。大家把诗聚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王羲之写一序文。这就是《兰亭集序》的写作背景。《兰亭集序》集聚会时间、地点、人物、内容于一体。描写兰亭周围的环境时,语言简洁、层次分明,远近结合,再加上人物动静相衬。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兰亭集序》除文学价值外,其书法价值更胜一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书法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书法,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其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
浏览量:1086次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从⼩练字,七岁已经写得很好了。后来虽然继续练了四五年,但总感觉自己进步不⼤。有次,他在⽗亲的枕头⾥发现⼀本名叫《笔谈》的书,⾥⾯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法,他如获⾄宝,偷偷地阅读起来。正当读得起劲的时候,⽗亲来了,问道:“为什么偷我的书?”羲之笑⽽不答。母亲想给他打圆场,插了⼀句:“你是在揣摩⽤笔的⽅法吗?”⽗亲认为他年纪太⼩,未必能够读懂,就把书收了回去,对他说:“等你长⼤了再教你读。”王羲之不⾼兴地说:“如果等我长⼤了才讲究笔法,那我这⼏年的时光不就⽩⽩浪费了吗?还是让我现在就学吧,免得不懂⽅法瞎摸索。”⽗亲听他说得有理,就把书给了他。于是,王羲之按照书中所讲⽅法天天苦练起来,不久,他的书法有了显著进步。但是,他并不满⾜已有的进步。在他看见东汉书法家张芝的书迹时,爱不释⼿,⾃叹不如。王羲之不仅爱慕他的字,更钦佩他苦练书法的顽强精神。在给朋友的⼀封信⾥,王羲之写道:“张芝就着池塘的⽔练书法,连池⽔都变⿊了,如果⼈们也下这么深的⼯夫去练习,未必会赶不上张芝。”从此,王羲之每天挥笔疾书,写完字后就到家门⼝的⽔池去涮笔。久⽽久之,池⽔都染⿊了,⼈们把这个⽔池称作“墨池”。根据记载,王羲之居住过的绍兴兰亭、江西临川的新城⼭、浙江永嘉积⾕⼭,以及江西庐⼭归宗寺等处,都有他的墨池。
浏览量:112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