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宋朝 宋灭南汉之战

宋灭南汉之战

宋灭南汉之战,是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至开宝四年,宋太祖灭南汉的重要战役。该战役最终导致南汉灭亡,其地尽数归宋。

宋开宝三年九月,宋太祖以潘美为统帅,领兵平南汉。南汉久无战事,军队战斗力低下,甚至有“兵不识旗鼓,人主不知存亡”的情况。宋兵克贺州(今广西贺县),占昭州(今广西平乐),长驱取韶州(今广东韶关),大败南汉军10余万于莲花峰山下。次年初,攻克英、雄二州(今广东英德、南雄),进逼南汉都城广州。南汉兵败,国主刘鋹降宋,宋得州60,县214,户17万余。

宋灭南汉之战简介资料
南汉北部、中部
970年-971年
970 年 - 971 年
南汉君主刘鋹战败投降,南汉灭亡
宋灭南汉之战相关文献
南汉交州之战
南汉交州之战,五代时期南汉大有十一年(938年),吴权据交州(今越南河内),利用潮汐大败南
查看全文
宋灭北汉之战
宋灭北汉之战,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至五月,在北宋统一战争中,太宗赵光义亲率大军
查看全文
宋灭北汉之战
战役背景后周枢密使郭威“篡夺”后汉建立后周,直接导致了北汉的建立,这也使得北汉和后周之间的关系非常恶劣,北汉和辽朝对后周的出兵间接导致了陈桥兵变的发生。北宋建立后,和北汉之间的摩擦也一直不断。开宝二年(969年),在灭亡后蜀之后,太祖赵匡胤开始了北宋第一次大规模针对北汉的战争。此次战争中,宋军掘开汾河,用河水灌太原城,却由于对水淹战术不了解,并没有成功用水攻克城防。加上屯兵地点很失误地选择在了甘草地中,导致士兵当中出现了严重的腹泻,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军队作战,赵匡胤不得已下令撤军,不过却撤走了太原城周边万余户居民。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冬天,宋军在与北汉接壤的晋、潞、邢、洺、镇、冀等州囤积兵粮,并且大量铸造攻城工具。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太宗赵光义利用施压等方式,迫使吴越国王钱俶和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献地归降。此时整个中原地区,除了被辽控制的绝大部分幽云十六州地区之外,只剩下了北汉一国不
查看全文
宋灭南唐之战
战役背景开宝四年(971年),北宋灭掉南汉,彻底平息了湖南南部的边患问题。此时的北宋版图的周边的中原国家除了北部的北汉之外,其余所有的势力都位于北宋的东南方。开宝五年(972年)闰二月,北宋用反间计,让南唐君主李煜赐死了南唐南都留守兼侍中林仁肇。开宝六年(973年)四月,宋太祖赵匡胤派遣翰林学士卢多逊出使南唐,以修著天下图经为名,从李煜处获取了涵盖南唐十九个州的兵力部署、人口分布等情报。开宝七年(974年)七月,南唐人樊若水科举不中,上书南唐朝廷言事,也没有回音,于是决定投奔北宋。他利用丝绳和一条小船,在长江采石矶段反复度量江面宽度,计算出最终结果后,将计算结果和自己关于攻取南唐的计策一并上报北宋朝廷。赵匡胤在得到数据后,给了樊若水院试的机会,赐进士,并且授予舒州团练推官,将其家人接往北宋。后来又加封樊若水赞善大夫,在荆湖之地,依照樊若水的计策建造了数千艘黄黑龙船。当年九月,北宋派大臣李穆...
查看全文
宋灭南汉之战
战争背景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宋太祖赵匡胤调任时任泰州团练使的潘美前往潭州担任防御使。南汉屡次派兵袭扰桂阳及江华等地,潘美成功平息边患,并于次年攻陷南汉占领的郴州。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后蜀灭亡,北宋尽取后蜀之地,并于当年十一月消灭了后蜀最后一支抵抗力量,并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算清了王全斌等人在蜀地的不法行为,暂时安定了蜀地。这使北宋得以拥有更多的精力整顿军力。乾德三年,南汉君主刘鋹听信谗言,将自己于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所封的招讨使邵廷琄赐死。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南唐君主李煜派遣使者龚慎仪前往南汉,将自己所写的劝南汉向北宋称臣的书信交给刘鋹。刘鋹得到书信之后非常生气,将龚慎仪囚禁起来,并通过驿站传书给李煜,书信中所用措辞极为不尊敬。李煜把刘鋹传来的书信直接呈递给宋太祖,宋太祖于是开始着手准备讨伐南汉。战前准备北宋开宝三年九月,宋太祖以潘美、尹崇珂、王继勋...
查看全文
宋灭南汉之战相关标签
广西历次战争与战役
970年代中国军事
广东历次战争与战役
南汉战争
北宋战争
970年
971年
全战争Allwar
家族谱大览
宋氏支谱
原书: 安徽 : 夺锦堂重镌, 民国30[1941]年重修(太湖晋熙 : 曹克承梓). 存13册 : 插图, 世系表. 修谱人员 : 宋隆香,字子惠,号子儒 ; 宋宗培,字盛明 ; 宋尧辅,字朝枢,号樵庵 ; 宋隆锡,字桂元 ; 宋宗福,字仪恺.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6. 迁彭始祖 : (宋) 宋启二,讳仁俊. 原籍婺源. 官彭泽,遂家于讲暇山之西山. 启二公下三大派祖 : 宋民一 ; 宋民二(迁望江吉水镇,另谱) ; 宋民三,字民琼(迁宿松墩及太湖回龙寺). 皆为启二公11世孙. 迁湖始祖(1世) : (明) 宋民一,字士超. 洪武初由江西彭泽迁居安徽省太湖韩家坂. 民一公下四大支(2世) : 宋荣一(居韩家坂,此谱之祖) ; 宋荣政(居宋家园姚汉寨) ; 宋荣闻(迁怀化) ; 宋荣佳(迁怀化). 荣一公下二派祖(4世) : 宋正,字友福 ; 宋福. 正公生四子(5世) : 宋栐纲,字总维 ; 宋栐纪,字周绪 ; 宋栐绂,字佩绶 ; 宋栐纶,字转绣. 福公生一子(5世) : 宋栐经,字素锦. 民三公生二子(2世) : 宋均,字均美 ; 宋慎(居宿邑). 栐纲公生一子(6世) : 宋栢梁,字宏承. 栐纪公抚一子(6世) : 宋栢榆,字巨材. 栐绂公生二子(6世) : 宋栢桦,字德宽,号棋野 ; 宋栢榆(承栐纪公嗣). 栐纶公生一子(6世) : 宋栢椒,字庆一. 栐经公生三子(6世) : 宋柏元,字虢盟 ; 宋柏凯,字虢安 ; 宋柏胜,字虢成. 行派 : 应世之士 时会方隆 祖尧宗舜 亲贤近仁 懿和绍述 长发其祥. 散居地 : 安徽省太湖县, 马鞍山市, 宿松县 ; 及陜西省商南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宋氏支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夺锦堂, 清宣统3[1911]镌(江右 : 沈鸿兴梓). 合13册 : 插图, 世系表. 纂修者 : 宋方璜,字廷珍 ; 宋隆卓,字进德 ; 宋隆璧,字银高,号银汉 ; 宋隆诚,字士成,号淮清 ; 宋隆范,字锡畴,号洪九. 受姓祖 : (周) 微子. 受封于宋,以国为氏. 彭泽始祖 : (宋) 宋启二,讳仁俊. 原籍婺源. 官彭泽,遂家于讲暇山之西山. 派祖 : (明) 宋良六,讳𧃰,字添仪. 启二公10世孙. 良六公下三子(1世) : (明) 宋民一,字士超(自江西彭泽迁太湖韩家坂) ; 宋民二(迁望江吉水镇,另谱) ; 宋民三,字民琼(迁宿松墩及太湖回龙寺). 韩家坂派祖(2世) : (明) 宋荣一,字表臣. 民一公长子. 荣一公下二派祖(4世) : (明) 宋正,字友福 ; 宋福,字友正. 皆为德溁公(字庆禄)之子. 正公生四子(5世) : (明) 宋栐纲,字总维 ; 宋栐纪,字周绪 ; 宋栐绂,字佩绶 ; 宋栐纶,字转绣. 福公抚一子(5世) : (明) 宋栐经,字素锦. 原为正公第四子. 民三公下派祖(5世) : (明) 宋履,字纹履. 生一子 : 宋鸣续. 栐纲公生一子(6世) : (明) 宋柏梁,字宏承. 生二子 : 宋万表,字显章 ; 宋万膳,字美馐. 栐纪公抚一子(6世) : (明) 宋柏榆,字巨材. 原为栐绂公次子. 生二子 : 宋万普,字宇含 ; 宋万仓,字幽员. 栐绂公传一子(6世) : (明) 宋柏桦,字德宽,号棋野. 生二子 : 宋万仁,字心爱,号独山 ; 宋万义,字心事,号杯山. 栐纶公生一子(6世) : (明) 宋柏椒,字庆一. 生五子 : 宋万铺,字打陈 ; 宋万赋(止) ; 宋万珊,字联瑚 ; 宋万四,字倍两 ; 宋万五,字交中. 栐经公生三子(6世) : (明) 宋柏元,字虢盟 ; 宋柏凯,字虢安 ; 宋柏胜,字虢成. 履公下房祖(10世) : (明) 宋刚,字至大. 生二子 : 宋应运 ; 宋应通. 行派(11世起) : 应世之士 时会方隆 祖尧宗舜 亲贤近仁 懿和绍述 长发其祥. 散居地 : 安徽省太湖县, 宿松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及书签题编目.
浏览:100
镇川宋氏大同谱
秦川宋氏大钟会,宋炳七1987年发行。 仁济大学中央图书馆 始祖:宋舜恭 宋舜恭的子孙录。
浏览:0
礪山宋氏知申公派谱
仁济大学中央图书馆, 1200-2001 礪山宋氏知申公派谱刊行会,宋收浩编纂委员会,发行编辑,2001年发行 始祖宋惟翊,始祖宋璘的子孙录
浏览:0
宋氏族谱[20卷](别名:鹤山宋氏族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苹冈大魁堂, 清光绪3[1877]. 20册 : 世系表. 卷端题 : 鹤山宋氏族谱. 始祖 : (宋) 宋肇雄. 散居地 : 广东省鹤山县苹冈乡等地.
浏览:100
镇川宋氏大同谱
首尔特别市恩平区,镇川宋氏大宗会,宋炳七,1987年发行 高丽大学中央图书馆, 800-1987 始祖宋舜恭的子孙录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