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节气是从上古时代农耕文明中就有的产物,是我国古代先民用用来表示自然季节节律变化及确立月令的特定节令。从历史渊源上来讲西汉汉武帝时期已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而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黄经度数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黄经度数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排序上仍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当前主要的廿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在不同的节气中各地也都有不同的民俗文化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