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为你检索到
相关信息,共
2
条

清空全部


畅氏族谱


始祖:俊秀
散居地: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
族谱页数:4
浏览量:0
孟津县横水镇元庄村畅式家谱
孟津县横水镇元庄村畅姓有两系与孟津县老城今会盟镇台荫村畅姓能续一起均为始祖祖讳俊秀之后往上有待考证
查看详情


畅氏族谱


散居地: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
族谱页数:1
浏览量:0
湖北应城畅氏家族
暂无介绍
查看详情
畅姓氏族族谱概况
更多畅姓知识>>
畅
姓氏排名:第559位。 位于税姓之后,侍姓之前。
人口数约:3万
中华谱库 -“畅氏族谱”
共收录了2本家族宗谱可查
相关地区: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等
相关始祖: 俊秀等

畅氏寻根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曲靖越州何氏宗祠
祠堂也叫祠,自古有之,它是与寺、庙、观、庵、宫、殿、阁同类型的产物。祠堂既为家庙,所不同的是祠堂它不含有任何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而祠堂也是有香火、有祭祀、有供奉偶像的地方,是缅怀祖先和忠孝节义的地方。特别是家族中德望高、功劳大、有官职地位或为国家为家乡做出过重大贡献人的灵牌位一般都要供奉在祠堂大殿的正中间一间,两边庶民次之,真乃列祖列宗高低贵贱齐聚一堂享受后人香火和拜祭。除此外,祠堂也是族人商议决定族内重大事务、举办大型活动的地方。在滇东,最古老、最具有代表性的祠堂就数曲靖越州的《何氏祠堂》了,它位于曲靖市越州镇东门街何家拐子村。《何氏祠堂》最初修建于明朝初年,祠堂初建成到现在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期间经过了三次大规模的翻修,第一次翻修是嘉靖三年,祠堂的三间大堂被大火烧毁,第二次是清朝乾隆时期因破旧漏损翻修。2004年仍因破漏损坏严重(特别是左边三间厢房的木楼及内墙倒塌无存)而进行第三次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肥东县漕坊村许氏宗祠
在肥东县众兴乡漕坊村,有一栋青砖灰瓦的老房子,房子虽然老旧,但其中精美的木雕等物品让人赞叹不绝。据肥东县文物管理所彭余江所长介绍,这共有七开间的古祠堂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的,经考证,这座规模宏大的名为“报恩祠”竟然是李鸿章几兄弟为许家所建。李鸿章的八世祖许光照,字银溪,又字迎溪,与同庄的李心庄既是姻亲,又是好友。心庄无子,请求收养迎溪次子稹所为嗣,迎溪慨然允诺,稹所遂改袭李姓。李鸿章的七世祖许稹所过继给李家后,因避清帝世宗(雍正,名胤祯)遂改名李慎所。他侍奉李心庄夫妇至孝,生有四子。以后,李氏家族人丁兴旺,支派增多,成为肥东世家巨族。因是许氏过继,所以李氏有“李许本一家,百世不通婚”的祖规。清代晚期,官至大学士的李鸿章为了报答许家的恩情特地回老家修建了这座“报恩祠”,后来也一直被许氏族人作为“许氏宗祠”。彭所长说,在以前,“报恩祠”的寝堂正中还高挂着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及曾国藩等人御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无锡白丹山紫阳朱氏宗祠
无锡白丹山紫阳朱氏宗祠始建于元朝,毁于上世纪50年代,现已湮灭。明永乐十五年(1417)三月十五,由永乐大帝钦命出身于白丹山南麓宋村的朱钺将军重建,虽几经战乱毁坏,然朱氏后裔宗亲历代省吃俭用,出钱出力齐心修缮,至上世纪初期已跻身无锡地区三大朱氏宗祠之一,据《无锡金匮县志》记载“宋徽国朱文公祠在梅里乡白丹山下,地名宋村。清乾隆九年(1744),裔孙绍修,复构专祠于山麓,迎文公像祀之,是为今祠。”清乾隆十年(1745),赐进士、文林郎、时任江南常州府金匮县正堂郑时庆撰宗祠对联如下:“禀川岳之菁英,聿启文明,振儒宗百千奕世。阐圣贤之蕴旨,继传道学,作师表亿万斯年。”由此可知,白丹山紫阳朱氏宗祠是祭祀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朱熹(1130.9.15-1200.4.23)而建。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等。汉族,南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博白县亚山镇潭头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始建于清朝道光丙午年(1846年)十一月初九日辰时,至今已一百七十余年历史,建筑采用歇山式硬顶砖木结构,气宇非凡,规模宏大,是博白县内少有的宗姓祠堂之一,奉明镜公(字容台)为开基始祖,祠基位于博白县亚山镇潭岸村潭头,旧地名白沙堡潭头村,故于本县刘氏皆称为潭头祠。据潭头刘氏光绪三年(1877年)家谱与光绪十九年(1893年)祠堂石碑记载:“吾祖讳明镜字容台,明庠生,同怀三人,镜居长,次明禅,三明旦,先世原居福建漳州府,明中宦游白州,慕山川之秀,风俗之厚,因肇基焉,城右新村其故里也,后复迁平地”。故明朝中期的嘉靖年间(1522~1566)公与胞弟三人,先从新村迁平地后迁居白沙堡下寨,明禅居山美(旧称塘坡),明旦居旺烈(旧称苏村),容台公居下寨,置产开基东乡三图八排①刘荣秦户独自创业,是传说入博刘氏的开基始祖之一。至五世台元公从下寨村迁居潭头村,并以潭头为根本,支系主要居住于博白县和外迁

族谱网带您畅游姓氏祠堂之无为县建国乡伍氏祠堂
安徽无为伍氏始迁祖是寿久公(一世祖).公自元末从赣乐平县迁至皖无为西乡考涧脑(考涧脑派伍氏),生有十子.考涧脑有山少田,二世祖真二公伯仲等人又移至现在的建国乡伍家坛(明洪武年间).后才建宗祠,号"椒邑堂",取春秋时期得姓始祖伍参封地之意.随着后人陆陟他乡,分支众多,又立数十分堂号,如"官人堂"\"追远堂"\"忠孝堂"等.这些分堂号都附属总堂号"椒邑堂"子孙皆是考涧脑派伍氏的后代,辈份字号皆由"椒邑堂"派定.现这支伍氏已世逾二十五代之多了,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新的宗祠"椒邑堂"亦在旧址上于2006年建成了.前二十四代辈份字号是:寿、真、贵、彦,友、子、思、廷、大。应、一、时、光、国,洪、汝、效、守、常,绍、先、开、懋、业。民国二十五年四修谱时,辈份已派定至五十九代。皆位于现花桥境内,故可断言考涧即花桥。又问曰:考涧之名缘何而得,又因何而湮没无闻?余不能答,找来县志翻阅,多无所获。也曾试图查阅
关联导读